記憶、夢想與當下
文、圖:張天行 | 2016-06-08 |
記憶,不同感官意識經歷後存放的資訊,是過去的。
夢想,在事情未發生之前,渴望它的發生,是未來的。
當下,就是現時你讀著這些文字的一刻,是現在這刻。
這三者是時空限制下的人生現象,佛陀亦曾解說過,其實時間只是幻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經》)。何謂幻覺?是我們錯視了它的真實;再問下去,甚麼才是真實?時間的真實就是變化,根據緣起緣滅的無常變化,即萬事萬物永恆地變異,簡單而言,這個世界是無數個在變的「片刻」組合而成,而不是線性的時空或不變的永恆。
雖然看似很容易清晰知道,很多時候以為自己明白,其實是知道還是真正了解,亦未能完全參透。佛學課題經常關於我們錯視世事的各種現象,而時間這概念正正就牽引著佛陀所關心的人生問號:痛苦。
返回生活,離不開時間的框框,展望將來有多好,回味以前的快樂時光,起碼是快樂事。壞事的,卻是視這一切發生的事為恆久。現在有,將來不一定繼續有;失去了,苦就泛生,這是「剎那無常」,那就是露水、電光。另外,像我們的記憶,為以前發生過的事耿耿於懷,心中的念頭不斷,是「相續無常」,那源於對以前的事,產生思念或憎恨。記憶的事,其實是心的事,介意可能只是自己,心的空間充斥著成與敗、得與失、對與錯、人與我的念頭,事情可能一早已過去、早已不存在,卻為這些執著而不能釋懷,只是念頭在心,沒完沒了。
夢想,看似很正面,有目標,有理想;一但從夢想偏執成空想,又事與願違,空想轉成慾望,得不到、成就不到,對自己逼迫,游說明天一定做得更好,渴求擴展了貪婪,失望亦挫敗,演化成怒氣。對未知的事,抱有太大的期望,反令自己痛苦。
記憶其實很虛,夢想就更虛。城市人受不少成就個案所薰陶,人人都有夢想可成,花上無限精力追求,為未發生的事抽離現實本身體驗中的境況,即使達到,也忘了看沿途風光。就算只是記憶回顧,停在不能改變的過去,焦點錯放亦得不到任何益處。生命可說是為了體驗真實,當下如實體驗呼吸,如實欣賞花是花,如實聽著歌是歌。這一刻的當下,就是這樣平衡地存在著。
有時候,作為生活在香港的平凡打工仔,當然常常會為未發生的事擔心,為以前做錯的事遺憾。有一位修行者教過我一個很好的方法:出走。
出走旅行,放低時間;
出走解不了的心結,不想;
出走人群的聲音,不聽;
出走自己,閉上眼,深呼吸,
一刻出走的寧靜,原來這樣可更接近正念(mindfulness)。放下一會,回去時,事情已變了。
張天行(David Cow),廣告導演,愛畫抽象畫,現正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研究碩士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