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具千年傳統的金剛舞,舞者穿上鮮艷圖案的服裝,
並具戴上面具,到底背後代表甚麼?⋯⋯
文:山戈 圖:網上圖片 | 2021-01-13
在2018年的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中國油畫家張焰的作品《神舞》以逾三百萬美元的高價賣出。該幅油畫是張焰1995年於西藏拉薩繪畫的,描繪祖孫三代四人來到金剛舞法會的場景。
那麼畫中觸及的「神舞」其實又是甚麼呢?更正式的名稱是「金剛舞」,是藏傳佛教舞蹈的一種,也是西藏地區的一種寺廟舞蹈。「金剛舞」的藏文音譯是「多吉嘎羌姆」,「多吉」即是金剛之意,而根據學者田聯韜的考察,「羌姆」無明確的藏文釋義,有些學者則泛釋羌姆一詞為「跳舞」或「消滅」,因此「多吉嘎羌姆」即有金剛的舞蹈之意,簡稱金剛舞。金剛舞是一種法舞,它運用各種舞蹈的表演形式將佛教教義傳達,使民眾在觀賞金剛舞時能在無形中獲得了善的念頭、宗教教義及文化認知。這種舞蹈通常是西藏佛寺於某些佛教節慶才演出,一般百姓並不容易目睹。逾千年下來,神舞除了宗教和歷史的意義外,同樣具備藝術價值。神舞通常只由喇嘛表演,俗家人不得參與,目的在於給予觀眾「邪不能勝正」的道德教誨,同時祈求今生的福樂和來世的轉生。
藏傳佛教四大派──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及格魯派均會奉行金剛舞儀式。佛教學者Ellen Pearlman在《西藏神聖舞蹈:進入宗教和民俗傳統的旅程》一書中表示:「首先在西藏創立金剛舞的是寧瑪派,而他們從夢境中衍化出多套不同的舞蹈。」
金剛舞的歷史據說可追溯至公元八世紀的蓮花生大士;至於其起源則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說法指當時蓮花生大士、多位大師和翻譯大家完成了將所有佛教典籍譯成藏文的工作,因而在桑耶寺歡欣起舞。不過,另一個說法則指,當時吐蕃法王赤松德贊召喚蓮花生大士到西藏,請他驅趕阻礙桑耶寺建成的邪魔。於是蓮花生大士以舞蹈儀式鎮伏邪魔,經過歲月變遷,這種舞蹈就演變成金剛舞。
時至今日,佛寺表演的金剛舞動作全經過仔細的編排,內容複雜,由一名舞蹈大師帶領一群喇嘛演出。他們會穿上有鮮艷圖案的服裝,並具戴上面具;寺內其他喇嘛則會穿上舉行儀式的佛袍,在寺內的仁波切帶領下,誦唱配合金剛舞的歌曲。彈奏的樂器則有嗩呐、長號、莽筒、鼓鈸等。
表演時氣氛莊嚴肅穆,具有威懾力。各位喇嘛頭戴各種神、獸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不同次序出場。他們列隊環繞寺院表演場地,揚手提足旋轉前進,以此作為整場金剛舞的序幕。
表演的時間由兩天至十五天不等。在金剛舞進入高潮時,總會有以人作奉獻的一幕,到時預先製造好的人像就會給撕成碎片,向四個角落拋去。這代表消滅了淨化了人類的心靈,去除貪、嗔、痴。
有學者指出,金剛舞是吸收了西藏苯教的擬獸面具舞和鼓舞匯集而成,形成僧侶專有的大型系列宗教舞蹈,具有特定內容和規範的藝術形式。
金剛舞所用的面具和服裝也值得特別注意。面具通常有正常人頭兩至三倍的大小,喇嘛戴上這種面具作舞蹈,要面對重量、重心、碰到鋒利邊緣令自己受傷等問題,固然需要高度技巧,也需要在面具內加墊,保護前額、面頰和頸部等部位,避免受傷。
面具同樣經過精心設計,代表源自西藏神話和歷史的眾多角色。面具以布和紙為材料,由一流的工藝師傅完全按照典籍中註明的尺寸製作。時代久遠、保存良好的面具更往往被人視為具有神奇而超凡的力量,本身已會受到信眾參拜──特別是在佛教節慶和特別的日子。舉例來說,在拉薩的大昭寺就供奉了一個石製的吉祥天母像。
跳舞的服裝同樣歷史越悠久越珍貴,不過古舊的舞服比面具更為罕有,因為絕大部分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沒收摧毀,剩下收藏起來的小部分也已給蟲蟻蛀蝕,難以再讓舞者穿上。幸好,現代的衣服物料雖然欠缺歷史價值,但卻更為耐用和顏色鮮艷──正如過去用人類或動物骨頭製造的飾物,現在已用上塑膠。
經過逾千年的流傳,目前金剛舞不單成為大量藏傳佛教徒渴望觀看到的儀式,更成為旅遊節目,吸引到不少遊客。除了在西藏的多家佛寺,如楚布寺、直貢梯寺、桑耶寺和薩迦寺等於節慶時有表演外,也已經流傳至印度的拉豪爾和斯皮提縣、錫金邦、達蘭薩拉和拉達克等地,以及不丹和尼泊爾等地。不丹更由皇家表演藝術學院來負責推廣和保育金剛舞的文化。當然,各地的金剛舞也已經演變出不同的內容和特色,舉例來說,Pearlman在上述書籍中指出:「有不少舞是用來慶賀宗喀巴(來自西藏東部安多區的佛教大師,曾建立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等,是第一世達賴喇嘛的師父)的誕辰的,而其他金剛舞則用以重演歷史事件。」
現代其中一個金剛舞表演特別受人注意的地點,是印度拉達克的黑密斯寺(Hemis Monastery)。該寺興建於十七世紀,跟拉達克王國關係密切。這寺廟在每年藏曆五月十日(通常在西曆七月)舉辦黑密斯節,以記念蓮花生大士。目前,這項大型節慶已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前來觀光。節慶的其中一項主要儀式正是金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