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淨法師,下南洋比鄭和早了七百多年。
他是海上絲綢之路先驅,更填補了東南亞古代史上七百年的斷層⋯⋯

文:蕭偉基 圖:網上圖片 2022-08-10

「造業由於無知,有業便須輪迴;有知即可無業,無業便免輪迴。」

這是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布秧谷區域的佛寺廢墟中石碑發現的四句偈誦,以印度南方的巴拉瓦文(Pallava Script)寫成,後被證實是公元五世紀的文物。有意思的是,該石碑左側和有側分別刻著「羅旦帝迦大航海者佛陀笈多」及「一切品、一切事,願遠航成就」,顯示這是祈求佛祖庇佑遠航平安的偈語。

這塊石碑是在1834年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詹姆斯.羅上校(Colonel James Low)發現,也是馬來半島在早年屬佛教地區的史證。布秧谷區域其後也陸續發現不少佛教遺蹟,考古工作至今仍在進行中。當地也成立了布秧谷考古博物館,保存及展示珍貴的歷史古蹟與文物,同時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布秧谷源於布秧河,是馬來文Bujang的音譯,源自梵文bhujanga,意即為蛇,代表這條河的形狀如蛇般蜿蜒。布秧河注入馬莫河再流向馬六甲海峽,在古代是一條重要的商道。那裏不僅商船雲集,也是僧侶南來北往的驛站,當中就包括了從中國沿海路到印度取經的眾多僧侶。其中一位是義淨法師,根據這位唐代高僧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記載,至少有六十名高僧當年由馬來亞的東海岸登陸,穿越半島到達西海岸的印度洋前往印度。

義淨法師俗名張文明,齊州山茌(今山東濟南)人,生於貞觀八年(公元635年),七歲出家。貞觀十九年,玄奘大師自印度回長安,義淨法師聽聞大師西去天竺求法壯舉,即萌生西遊念頭,三十六歲那年與幾名僧人相約,取道南海赴天竺求經弘法。

義淨法師於公元671年抵達三佛齊(又稱室利佛逝,位於現蘇門答臘)的都城巨港,在該處停留六個月學習梵文,受三佛齊國王資助,北上到吉打,在那裏停留了兩個月,再揚帆往印度取經。他在印度學習十餘年後,於公元685年攜帶五十萬餘頌梵語佛經起程返國,翌年抵達吉打,等到年底風向適合時續航前往三佛齊,在該處譯經長達六年。值得一提的是,義淨與吉打有頗深緣份,他在著作中有六次提到吉打的古名「羯荼」,據傳吉打(Kedah)源自梵文kataha。當年也有法師圓寂於吉打,包括智岸法師、義朗法師、法輝法師等。

吉打曾是古時候狼牙修(Langkasuka)王國的領土,狼牙修可說是馬來半島最早建立的一個王國,約在公元一、二世紀間,乃一盛行佛教的印度化王國,其名稱「狼牙」(Langka)依照《楞伽經》所記,原是傳說中一個馬來亞峰上的山城。而「修」乃「蘇卡」(sukha)兩音相切,在梵文中有快樂之意。狼牙修即「快樂的馬來亞山城」之意。

義淨法師曾經停留六年並在該處譯經的室利佛逝(Sri Vijaya),早期也是佛教王國,對來自中國的的高僧誠懇接待,甚至和國王一同乘船造訪各地。根據記載,曾到到過室利佛逝的高僧有常愍、運期、大津、無行、貞固、智弘、善行等法師,還有一位孟懷業,他是義淨法師助手貞固法師的弟子,先是居士,後來才出家的,在室利佛逝終老。孟懷業與運期法師皆懂當地語言,兩人最終都沒返回中國。

義淨法師下南洋比鄭和早了七百多年,2021年是義淨法師下南洋1350週年,浙江外國語學院講師李娜與中國原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聯合撰文指出,義淨法師西行求法和譯經之行,推動了中國佛教理論的發展,其詳細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為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東南亞漢學傳播,提供了重要史料。因為義淨法師,馬來半島的歷史從原本十四世紀的馬六甲王朝,推前到七世紀的吉打,填補了東南亞古代史上七百年的斷層。如今,馬來西亞吉打州考古博物館內建館史上寫著:「沒有義淨,就沒有古吉打王國的歷史。」 誠如文章所指,義淨法師是踐行海上絲綢之路精神的先驅者。近代以來,大批華人南下定居馬來西亞,經世代交替,始終與當地人民和諧共處,共存共榮,華人文化傳統與馬來西亞歷史發展進程深深融合,甚至繁衍了中馬血緣相通的峇峇娘惹獨特族群,在傳承與融合中成為南洋獨有的文化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