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也可以留意其他神奇的生活調劑嗎?
文:黃首鋼 圖:網上圖片 | 2021-05-05
環顧香港已僅存不多的報攤,在未受最近這兩年社會事件和疫情衝擊前,最多類型的雜誌,算是飲食和旅遊,銷量亦最佳,而香港人日常的話題也多與美食和觀光有關。自去年起,大眾由於疫情而沒法出外旅行及聚餐,已成很多同事及朋友口中常常提及的憾事。
聽聽繼程法師觀察香港人後的分析:大家在物質方面通常比其他地方來說已是不錯了,但是精神方面顯然十分空虛。為了填補這種空虛,工作之餘,大家往往集中在食和色(視覺和聽覺為主)上面,尋求滿足。在食方面,追求刺激,味道也趨向濃或辣;在視聽方面,亦是如是,樂求新鮮、艷麗及多變的享受。可惜,這都如吸毒一般,短暫興奮之後,空虛的感覺卻不減反增。
欲要對症下藥,看來需改從內心或精神方面入手。宗教及禪修當然是理想的途徑,不過,筆者今次卻想談談另一有效吸取精神食糧的方法:閱讀。
為了探索人的思想,除了交談外,更有效又更方便的途徑,相信是閱覽文字記錄了。視像或錄音本應鉅細靡遺,但根據經驗,除非反覆細聽,否則往往掛一漏萬。
現今教育重視體驗,筆者也同意「做中學」,可令學員印象深刻。可是,前提是在安排的課程下學習,才是安全和有效。正如果醒法師提醒我們修行時要有導航指南,否則就如開車但缺乏地圖,可能上路一、二十年,仍在原地打轉,到不了目的地。[1]更怕是誤打亂撞,行錯方向,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因此,參考可信任的人的文字記錄,是安全及有助益的。
閱讀除了功用之外,還是有趣又神奇的生活調劑。
記得有一次因為工作關係,看到一位音樂比賽的評判一邊聽參賽者演奏,一邊不停地在評分紙上書寫自己即時的感受。我就像看到她心靈運作的狀況,那不是醫學研究常見的腦電波線條,而是一連串的文字,教我十分驚嘆,亦使我對那令人成為萬物之靈的思想增加了好奇。
後來,有幸讀到唐諾先生《閱讀的故事》一書,讚嘆他的文字是拋給讀者的思想航線,引領我們穿過如桃花源的幽徑,豁然開朗見到新天地;又像黑暗洞穴內牆上的小火炬,讓我們循著永遠閃爍的燈光,前往探訪古今中外學者留下的智慧城堡。有時又會和他穿梭時光隧道,到他大學時期重溫他「個人生平一次,或應該說一剎那間,(他)所看到最多的螢火蟲」[2]的那段記憶;有時則隨他到他至愛的城市京都觀賞春夏秋冬不同景緻的變化;有時他又會帶領我們去探訪賈西亞.馬奎茲(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或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由這些作家親身介紹他們筆下的人物或天地。
每一次閱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交談、一次旅行、一次探秘、一次成長。我們更可自選時段和地點,讓心靈像在炎夏時吃了冰淇淋般愉快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