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歸原主,天經地義──大英博物館將遭掠奪文物歸還伊拉克及阿富汗

文:山戈 圖:大英博物館 | 2019-08-26

大英博物館以館藏豐富、海納百川名聞於世。有人戲稱博物館實為「賊竇」,因不少藏品均為帝國擴張及殖民時期,從世界各地「擄掠」得來。近年,歸還文物的呼聲不絕於耳。然而,大英博物館原則上拒絕這類要求,最常見的答覆是,他們會考慮長期借出文物。但借出二字背後的潛台詞是:拒絕正式歸還、仍舊擁有這些文物。

近年有不少國家要求英國歸還昔日未經同意帶走的文物。例如2018年 12 月,智利復活節島市長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 1868 年被英國護衛艦運走、獻予維多利亞女王的摩艾石像(Moai);而尼日利亞則要求歸還原本位於貝寧王國(Kingdom of Benin)宮內多件的貝寧青銅器(Benin bronzes)。對這些要求,館方當然表示決不認同。

除了帝國殖民主義擴張這項因素外,一些出現戰亂的地方,最常見的損失,是當地有價值的物品遭人掠奪,特別是有歷史價值的古代文物。由於這類物品在海外往往價值不菲,很可能會遭非法販運到海外。

這種情況在過去數十年間戰爭和衝突頻仍的伊朗和阿富汗也有出現,例如在2002年9月,英國海關就在布斯路機場截獲一批源自阿富汗、經由巴基斯坦白沙瓦運抵當地的古代文物。這批文物甚具歷史價值,其中包括九個製造於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的泥塑的佛像頭部──有佛陀、菩薩,以至僧人的。

當然,這批文物理應物歸原主,因此大英博物館正與英國邊防部隊和其他部門攜手合作,已安排將這批文物歸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並且在獲得對方同意下,安排文物在歸還前於倫敦短暫展出。這批文物在進行短期展出後,將會隨後在喀布爾展出。據博物館資深館長辛普森(St. John Simpson)介紹,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向阿富汗歸還佛教物件。他說,佛頭本應是彩色,且有相應軀幹,它們應是裝飾約1500年前的古代犍陀羅國的佛寺墻壁。「它們太令人驚嘆了。這些佛頭最有可能是在2001年初,塔利班破壞非穆斯林宗教雕塑活動最為激烈時期遭殃的。」在那期間,巴米揚山谷的大型佛像被炸毀。 「這是英國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教文物歸還,這批雕塑不僅見證了佛教在阿富汗的興盛,亦呈現了1990年代阿富汗的動蕩局勢。」

安排了在差不多同時期歸還的,還有一批來自伊拉克的泥刻字板,上面刻著的楔形文字,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系統之一。該批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字板共一百五十四塊,是2011年2月運入英國時遭截獲的,大部分是公元前廿一至十八世紀的文物,來自烏爾第三王朝和古巴比倫王朝。經過英國稅務及海關總署長期調查後,這批字板將會歸還伊拉克博物館。

此外,大英博物館在文化保護基金的資助下,已與一群古董專家、收藏家、商人和多個執法部門組成了名為「文物循環」(Circulation Artefacts)的項目,旨在找尋從埃及和蘇丹偷運入境的文物,然後將之歸還。單是在去年,該計劃已尋獲接近七百件自埃及和蘇丹掠奪和偷運而來的文物。

大英博物館館長Hartwig Fischer指出:「戰爭、衝突、氣候變化、全球化、貧窮和人口遷徙全都對文化遺產構成威脅。大英博物館制訂了制度化的方式,與全球各地的同業攜手合作,一同保育、記錄和了解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培訓相關人才。很不幸,這項工作的需要目前更逼在眉睫。大英博物館會更進一步協助全球的同業保育和發揚他們的文化遺產。」

雖然這次事件對大英博物館來說加強了正面形象,而博物館負責人也許能跟伊拉克駐英大使握手言和,但他的舉動並不能在真正意義上令一切回復原狀。大英博物館在媒體上(在自己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是如此包裝)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副反對掠奪的衛士形象。但博物館本身就是這種行為的總後台,其他藏品的存在為近日歸還的些許進展投下了的深重陰霾,並未因此而得以消散。所謂的「歸還」,也只限於偷運入境的文物。不過無論如何,歸還文物已形成一個潮流,當中背後牽涉諸多法律、歷史和技術上的考慮。物歸原主,天經地義,期待英國效法法國總統馬克龍那樣,主動向法國前殖民地國家歸還於戰爭期間掠奪的文物,樹立了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