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僧侶日常的生活起居,他們都會攜帶這些物品⋯⋯

文:演然 2022-12-07

傳世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畫辨才和尚(左)坐的坐具,大概就是僧人所用繩床的一般形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傳世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畫辨才和尚(左)坐的坐具,大概就是僧人所用繩床的一般形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電影、戲劇或任何的表演藝術中,人們往往要用上「道具」,作為場景擺設以營造氣氛,務求真實。道具有些確實是真的,例如桌、椅、屏風,杯、壺、文具等;但有些則酷似實物,但又與實物不同,例如道具手槍,當然不能是真的,否則會弄出人命。

不過大家是否知道,「道具」一詞其實源於佛教,只不過後來借用於漢語中,成為日常生活的用詞,而其原來的意義,早已被世人遺忘了。

在佛教中,「道具」乃指修行佛道時所用的器具。《菩薩戒經》有云:「資身順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須合乎佛教的道理與戒律,故稱「道具」。那麼,僧人有些甚麼「道具」呢?在古代,僧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道具」有十八物,那是隨身攜帶的十八種物,《梵網經》有云:「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這十八道具包括:

一)三衣:指僧人所穿的大衣、上衣、內衣。

二)缽:乞食盛装食物的工具。

三)坐具:又稱「尼師檀(壇)」,即坐卧時敷在地上、牀上或卧具上的長形布。

四)錫杖:出家人所持的一種法器,上面裝飾有金屬環。僧侶化緣時,會在門外搖晃錫杖,以代替叩門;還可以用來作為步行時驅趕禽獸或蛇蟲鼠蟻之用。

五)手巾:拭手拭身的布。

六)淨瓶:盛水供洗滌和飲水之用。

七)楊枝:又稱齒木,是用來清洁口腔的木片。

八)澡豆:盛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供沐浴、洗滌之用。

九)濾水囊:用於過濾水中之蟲的一種布囊。

十)火燧:古時打火的工具,有金燧、木燧,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

十一)戒刀:供裁衣、剃髮等之用。

十二)鑷子:拔鼻毛或拔刺的工具。

十三)香爐:燒香招請諸佛的工具。

十四)繩床:即用繩子來編織的床,便於安坐其中,正心觀禪。

十五)佛像:為供養而隨身攜帶之。

十六)菩薩像:為供養而隨身攜帶之。

十七)經:佛經

十八)律:戒本。

必須注意的是,十八物在不同經論中稍有不同,以上乃指一般而言。例如在《摩訶僧祇律》中便有如此說法:「隨物者,三衣、尼師檀(壇)、覆瘡衣、雨浴衣、缽、大犍稚、小犍稚、缽囊、浴(絡)囊、漉水囊、二種腰帶、刀子、銅匙、缽支、鍼筒、軍持澡罐、盛油皮瓶、錫杖、革屣、傘蓋、扇及餘種種所應畜物,是名隨物。」

無論如何,僧侶隨身之物,大概會按照不同時代與不同地方環境與風俗之差別而有所調適,要攜帶甚麼不攜帶甚麼,除了必須跟隨佛教的道理與戒律來定,無非就是為了方便僧侶日常的生活起居。然而,這些都是古老的事情了。時移勢易,今天出家人的「道具」又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