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梅花詩債的八指頭陀——敬安法師(一)
文:鄭運蘭 圖:鄭運蘭 2022-01-12
敬安法師(1851-1912),是清末民初天童寺詩僧,名震晚清詩壇及海外,前人對他的詩評價很高,將他比喻為唐代詩僧皎然及貫休。[1]他有很多別號,因曾燃指供佛,而自號「八指頭陀」;因愛寫詠梅詩風,而自稱「梅癡子」、「白梅和尚」;因詩中善用影字,人稱「三影和尚」、「五影和尚」等。
生平及著作[2]
敬安,字寄禪,湖南湘潭人,俗姓黃,七歲失母,十一歲父亡,歎息人生如寄旅。[3]同治七年(1868)十七歲,於湘陰(湖南)法華寺禮東林和尚落髮,同年於南巖祝聖寺受戒,依止岐山志恆和尚(1811-1875),五年後離岐山行腳。光緒三年(1877),為寧波阿育王寺當家,燃指供佛,因而自號「八指頭陀」[4]。光緒二十八年(1902),繼席寧波天童寺。民國元年(1912)四月,創立「中華佛教總會」,出任會長,提倡保護寺產,振興佛教及教育公益。同年十一月,因內務院發出《教育部批僧界全體代表敬安等請創設佛教總會呈》之批文涉及責難佛教內容,敬安法師前往北京與徒弟法源寺住持道際法師,向內務院申訴,卻反遭禮俗司杜關掌摑。敬安法師晚上返抵法源寺,翌日無疾圓寂。世壽六十二,僧臘四十五。歸葬天童寺,由虛雲老和尚親自扶靈回上海,辦理其後事。[5]
早期著作有光緒七年(1881)刊刻的二卷《嚼梅吟》。[6]其後十四年,多次增補重刊成十卷《八指頭陀詩集》。光緒三十年(1904),《白梅詩》刊刻。敬安法師圓寂後,由楊度整理其在北京法源寺遺稿,1919年刊刻詩集十卷、述一卷、續集八卷、襍文一卷,現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7],另有兩卷《法語》在《海潮音》發表。1984年,梅季编《八指頭陀詩文集》,存詩一千九百多首。[8]
「僧家愛詩自拘束」[9]的詩歌思想
敬安法師自述在岐山初出家時,首座精一法師常以詩自娛,敬安法師卻認為僧人不應習詩,恐世諦文字妨礙修禪。[10]離開岐山後,一日登巴陵岳陽樓,忽然吟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似與詩有宿根因緣,於是開始誦《唐詩三百篇》自學。[11]後參加「碧湖詩社」及「湘社」,與湖湘詩派詩人王湘綺(1833-1919)、王闓運(1832-1916)、鄧輔綸(1828-1893)、詩僧笠雲(1837-1908)等交往,自稱「湘綺詩徒 」。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六年(1880)七年間寫詩三百餘首。晚年仍不脫「詩為世諦文字」的思想,雖然覺得不應將修行時間浪費在寫詩上,但仍耽於作詩,其矛盾心態反映在其詩中:
「未證三乘果,聊攻五字城。他時蓮社傳,恥獨以詩名。」[12]
「十年成一律,五字得長城。轉念心何苦?微吟淚即傾。且愁荒道業,未必博虛名。我法看詩妄,能傳不足榮。」[13]
首兩句反映他作詩時費煞思量、苦吟求工。自知「未證三乘果」,有愧荒廢道業,卻不能自拔。
咏梅詩賞析
敬安法師對梅花情獨鍾,習詩初期已作咏梅詩,經常說欠梅花詩債:
「雪下推敲愧少才,坡公為我笑顏開。正愁風月無錢買,又欠梅花詩債回。」[14]
「一雨湘城風景閒,送君去看秣陵山。臨川太史如相問,隔歲梅花債要還。」[15]
《孤山尋早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踏雪尋梅的圖畫,沒有正面描述梅花,借雪、孤山、粉蝶襯托出梅花遺世獨立的氣質:
「傲霜猶有菊,破雪豈無梅?獨人孤山去,才逢數朶開。清香還未足,粉蝶已成堆。欲步己公作,臨風愧少才。」[16]
光緒三十年(1904),浙江刊刻了他後期的代表作《白梅詩》,故自稱「白梅和尚」。《白梅詩》十首,全是五律,文藝成就極高,詩風已變高淡,渾脫超逸。《詠白梅》也是從側面寫梅花的孤潔隽逸:
「了與人境絕,寒山也自榮。孤煙淡將夕,微月照還明。空際若無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17]
首句「人境」化用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詩句,帶出自然意蘊,體驗其詩帶有六朝詩歌風格。又如寫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對梅有悟》:
「林園澄夕霽,靜對穆余襟,自寫清溪影,如聞白雪吟,三冬無暖氣,一悟見春心,寂寂欲誰語?微雲淡遠岑。」[18]
晚年有感世間紛擾,在天童山上親自築塔作日後安葬之用。自述築塔因緣是因為:「驚聞日俄協約,日韓合併,屬國新之,強鄰益迫,內憂法衰,外傷國弱,百感中來」[19]:
「萬事都歸寂滅場,青山空惹白雲忙。霜鐘搖落溪山月,惟有梅花冷自香。」[20]
「鯨吞蠶食各紛爭,未卜余生見大平。石爛海枯真有日,生天成佛若為情。」[21]
敬安常以寒、冷、香、雪、松、影入詩,他在寺塔院環植梅花,提為「冷香塔」,並以白梅詩二首作塔銘,以詩紀事曰:
「佛壽本無量,吾生詎有涯。傳心一明月,埋骨萬梅花。丹嶂棲靈窟,青山過客家。未來留此塔,長與伴烟霞。」[22]
「冷香」二字常見其詩:「花冷方能潔,香多不損清。」[23]、「禪心冷香雪,仙梵出花宮。」[24]、「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25]、「猶對梅花嚼冷香」[26]、「月向高枝隱,香從冷處清。」[27]等句。
[1] 葉德輝:《八指頭陀詩集序》,轉引自錢仲聯編:《清詩紀事》,第二十二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67頁。又載《夫須詩話》:「寄禪上人敬安,今之皎然、貫休也。」
[2] 清·釋寄禪撰:《八指頭陀詩集》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卷十,第418-420頁。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1919年法源寺刻本。
[3]《祝髮示弟》《詩集》,第352頁。
[4] 清·釋寄禪撰,梅季點校:《八指頭陀詩文集》(以下簡稱《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2007年版,第548頁。
[5]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1995年,《宣統三年辛亥七十二歲》條,第61頁。
[6] 梅季撰:載《八指頭陀詩文集》,第449頁。
[7]清·釋寄禪撰:《八指頭陀詩集》、《八指頭陀詩續集》,《續修四庫全書》,第349-526頁。
[8]清·釋寄禪撰,梅季點校:《八指頭陀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2007年版。本文依楊度整理的《八指頭陀詩集》(以下簡稱《詩集》)、《八指頭陀詩續集》(以下簡稱《續集》),《續修四庫全書》版本,輔以梅季校本《八指頭陀詩文集》(以下簡稱《文集》)。
[9] 唐·貫休:《題跫光大師草書歌》,《全唐詩》,卷八三七。
[10] 清·釋寄禪撰:《〈詩集〉自敘》,《文集》,第371頁。
[11] 馮毓孶:《中華佛教總會會長天童寺方丈寄禪和尚行述》,載《詩集》,第350頁。
[12] 《別陳公孫自述所懷》,《續集》,卷九,第410頁。
[13] 《自為懺悔》,《詩集》,卷八,第404頁。
[14]《欠梅花詩債》,《文集》,第22頁。寫於光緒二年(1876)。
[15]《送王翊君之江南并東李梅痴太史》,《續集》,卷四,第452頁。
[16]《孤山尋早梅》,《文集》,第16頁。
[17] 《詠白梅》,《詩集》,卷九,第405頁,寫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
[18] 《對梅有悟》,《詩集》,卷十,第418頁。
[19] 《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題冷香塔》序,《續集》,卷八,第495頁。
[20] 《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題冷香塔》,二十一首之末,《續集》,卷八,第496頁。
[21] 《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題冷香塔》,二十一首之十二,《續集》,卷八,第497頁。
[22] 《自題冷香塔二首》,《文集》,第337頁。
[23] 《梅痴子乞陳師曾為白梅寫影,屬讚三首》之三,《詩集》,卷九,第409頁,寫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
[24] 《聽枯木長老彈琴》,《續集》,卷六,第471頁,寫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
[25] 《題寒江釣雪圖》,《詩集》,卷二,第360頁,寫於光緒五年(1879),詩題取自唐代柳宗元《江雪》詩「獨釣寒江雪」句。
[26] 《題趙仲青二尹詩集五截句》,《續集》,卷六,第467頁。
[27] 《題多竹山太守香雪尋詩圖》,《續集》,卷八,第499頁。寫於宣統二年(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