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極樂寺開辦醫院 追溯中國與南洋佛緣

文:蕭偉基 圖:網上圖片 2022-06-15

極樂寺
極樂寺
極樂寺慈善醫院
極樂寺慈善醫院

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將於12月22日舉行開山一百三十周年暨慈善醫院開幕典禮,極樂寺慈善醫院已於今年7月中投入服務,為一家擁有50張病床的非盈利專科醫院,也是馬來西亞佛教界開設的第一所醫院。極樂寺是馬來西亞乃至全東南亞最知名的漢傳佛教寺院,也是中國南來僧侶與南洋結緣的重要紐帶,自1891年建立於來,為弘揚佛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極樂寺的建立者為妙蓮法師,福建人,生於1844年,少時從商在外,事親至孝。32歲省親時,父遂命他禮鼓山奇堂和尚出家。1885年托缽南洋,兩年後抵檳城,當地僑紳請他住持廣福宮。因廣福宮地處鬧市,法師有覓地棲禪之意,遂在檳島中部阿依淡的鶴山覓得寺地,獲諸僑紳鼎力捐資支持,在德如、本忠、善慶諸師輔佐之下,於1905年將極樂寺建成,妙蓮法師出任開山住持。1907年,妙蓮法師示寂,由本忠法師出任第二任住持。第三與第四任方丈分別是圓瑛長老與白聖長老。

極樂寺佔地三十畝(十二公頃),為馬來西亞面積最廣的佛寺之一,依山傍海,建有萬佛寶塔、大雄寶殿、大士殿、大願殿、藏經樓、放生池等。萬佛寶塔是極樂寺的標誌性建築,七層建築依上、中、下結合了緬甸、泰國與中國模式,頂端兩層為緬式螺旋金色圓頂塔,中間三層為泰式素白塔身,底層則是中式八角底座,象徵了東南亞佛教的聯合。萬佛寶塔於1915年開始興建,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停工,和平後復工,至1927年竣工,1930年開光。

極樂寺觀音像於2002年建竣,銅像高30.2米,耗資七千萬馬元,其周圍由十六根大柱圍建的91米高八角亭遮蓋觀音像,為全球最大的室外觀音像。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馬來西亞學者王琛發的研究,極樂寺也是大清在海外宣教的重要遺蹟。極樂寺建寺時的五大總理張弼士、張煜南、謝榮光、戴春榮和鄭景貴,除了鄭景貴,其他四人都是歷任清廷駐檳城副領事。1904年9月,就在極樂寺工程即將完竣之際,妙蓮法師北返中國,進京覲見光緒皇帝。就在同一月份,張弼士被提升為太僕士正卿,並擔任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督辦閩廣鐵路,負責海外招商及推動各地總商會成立。同一時期,張弼士也兼任檳榔嶼(即檳城)管學大臣,在檳城積極推動中華學堂。王琛發分析,一個方才新建的海外寺廟主持,罕見的獲得皇上召見,權高位重的張弼士在其中肯定出了不少心力。

此外,妙蓮法師還獲光緒御筆「大雄寶殿」四字,現掛在極樂寺的大雄寶殿內。慈禧太后也御筆題「海天佛地」四字,現懸於該寺的萬佛寶塔前牌樓。清廷還頒《龍藏》兩部給妙蓮法師,並「敇賜極樂寺禪寺欽命方丈,御賜紫衣鉢盂杖鑾駕全副,奉旨回山,護國佑民」。

王琛發指出,在那個時代,擁有全套的佛典並不是任何寺廟的財力和能力所及,由朝廷編整刻印的經典,並選擇性的御賜給歷史悠久或影響深遠的佛寺,而當時御賜給海外新建佛寺,存在特殊意義。

王琛發還指出,檳城極樂寺開山幾乎成了當時南洋華人的全民運動,妙蓮等諸位法師托缽走遍馬來亞、英屬緬甸、荷屬蘇門答臘和暹羅(今泰國)的一百七十個市鎮,感化了數以萬計的信眾皈依佛門。清廷讓《龍藏》南下,除了表態支持海外華人與佛教事業的發展,也反映了清廷藉著對海外佛教的「欽賜」,象徵它對海外華人的「皇恩」,這些欽賜物無疑也會鼓舞海外華人的民心,有助加強民族意識,並鞏固華人對清廷的效忠。

極樂寺自創寺以來就迎請多位高僧南來講經,最難得的是,虛雲老和尚在1905年從仰光乘船到檳城,也住過極樂寺,開講《法華經》好幾個月,隨後在馬六甲青雲亭講《藥師經》,又到吉隆坡靈山寺講《楞伽經》。虛雲老和尚此次馬來亞講經,接引了一萬多人信佛。

虛雲老和尚還曾作《題檳榔嶼極樂寺(妙蓮師翁手建)》七律一首:

琳瑯極樂新成寺,傑閣層樓碧映紅,

檐卜花開香霧裏,菩提樹在白雲中;

說來有法原無法,參透非空卻是空,

最愛僧房閒坐處,一窗明月半簾風。

經過了一百餘年的歲月滄桑,馬來西亞也早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此地的華人也不再是中國僑民,然而當年諸高僧從中國南來弘法建寺,奠定了佛教在南洋的基礎,而他們興建的佛寺,也成為一股崇善教化的正能量,極樂寺開辦慈善醫院更是「人間佛教」的實踐,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