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中的光芒──藝術家定如淨Ray of Light繪畫系列回顧

文:心舒雲 圖:由受訪者提供 | 2017-04-28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肉眼」是繪畫中最基本的視點,畫師透過肉眼了解物象的外相,經由心處理後,用顏料重新在畫布上呈現物體。它是一種對我相的呈現,也是繪畫藝術的第一種理解方式。自從十九世紀工業化迅速發展,敏感的藝術家把目光轉向身邊發生的現象,將現實化成為藝術作品,寫實的風格隨之而開始。直至後來,一些藝術家開始關注心理上呈現,認為「肉眼」感到的視覺效果也是內心思緒的一種運作,繼而開創以潛意識為主題的藝術風格。

不少人或會對抽象的意識流藝術感到抗拒,覺得難以解讀。在意識流的作品中,畫家的各種知覺、直覺、意識、理念不斷轉換投射,呈現出不同的具象或抽象繪畫,因為不處於「以我為中心」的主客觀體系,而屬於「非我的意識」,「肉眼」所感知的視覺,由讀者的心轉化成一種感受,充滿藝術的「原始綺麗」。

呈現愛和關懷的精神之光

走進了藝術家定如淨(Mediha Ting)的展覽室,我看到系列顏色柔和、深邃美麗的畫作,這名為Ray of Light的作品系列,採用意識流的繪畫技術,視覺上富有層次感,錯綜複雜;既有抽象比喻,也同時富有歷史的涵意,反映出藝術家的多樣化的哲學思考。作品由多個層次組成,每一層次又集不同元素,當中包括了維港景色、雨傘運動的地圖數字,為作品帶來時代意境。定淨如說:「小時候我比較感性,畫作多是以個人的生活為題目為題,但長大之後則開始關心時事,而雨傘運動的過程也引起我的注意,我覺得如果作為藝術家,我想捕捉這個時代。」她坦言,畫作中採用雨傘運動的具像,並不是要宣告或批判這個運動,反而希望作為一個Reflection(反映),給予觀眾一個Reference point(參考重點),讓她們可以透過作品,反思在社會運動背後的感受。

整個系列的共同之處在於「精神之光」,那是象徵著由所有宗教共享的光和愛。定如淨分享她的創作動機:「在創作這系列的作品時,我最想捕捉光,那是具宗教意味的光。不同宗教對光也有近似的見解,都認為光是帶來希望的,所以這作品,我是想捕捉這種光的形態,呈現一種愛和關懷。」在畫作的最上一層,她更書寫了《金剛經》的部份經文,為作品帶來濃厚的宗教意味。她表示採用《金剛經》的書寫,是對現況的一種祝褔,希望可以借助經文的力量,消去一些負面的情緒。自從回港發展後,她感受到香港社會出現不同的撕裂,內心也感到難過,希望藉著藝術品喚起大眾的記憶及反思,透過對話化解矛盾,而宗教也給予一種化解矛盾的智慧。

來自心經的祝褔

自從她從英國回港發展後,感到這個城市很壓迫,初時並不適應,心情感到十分煩擾,後來在友人的講解下,接觸《心經》及其他佛教的經典,令她感受到宗教的慰藉,也引發到她對佛教的興趣。「在剛回港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遭遇並不太好,心裏感覺不太舒服,我身邊的一些佛教朋友,逐段逐段向我解釋《心經》,我覺得很能療癒我的內在的情緒,於是那我把這些概念放進作品之中,感覺像是一種祝褔。」

生於穆斯林家庭,從少接受天主教教育,後來又接觸佛教,定如淨對不同宗教都感到好奇,而佛教是其中最容易接近她的。對她而言,創作就好像冥想一樣,令她可以全神貫注。她笑言:「我相信本來繪畫就是一種meditation(禪修)﹐我在繪畫和meditation時的狀態很像,感到很平靜,思緒很清澈。」談到《金剛經》,定如淨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的非主流藏學大師Geshe Michael的比喻;一支筆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書寫的工具,對於一頭的小狗則是磨牙的工具,但在筆單獨存在的時候,卻是虛空的,這也是佛教中提到的空性。

「空性」也能用於我們觀賞畫作之時,當觀察一幅作品,我們透過肉眼感受繪畫的種種形式,從「天眼」的角度了解它的時代內涵義,到「慧眼」的層面中了解色和受的透視,由「視覺」轉化成一種思維,並從「法眼」中了解眼前的畫作體悟繪畫本質上空性,一切也是心的作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在討論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之後,《金剛經》中,佛陀又問須菩提: 「如來看到的恆河之沙也是沙嗎?」須菩提說:「是沙。」在「佛眼」的角度去看,他看到的仍然是沙,也是眾生看到的沙。一切又從虛空中回到眾人看到的表象,也即是畫象的本質。

看著定如淨的作品,令我想起《金剛經》內佛陀和須菩提的對話。現時Ray of Light系列只完成了一部份,未來還會繼續創作,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