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東方藝術週

文:拾方藝廊    圖:Tim Liu | 2016-04-02 |

第二屆香港東方藝術週已於4月2日至11日順利舉行,為我們呈獻了一系列精彩的亞洲藝術專題活動,從講座到導賞團乃至專題展覽,一應俱全。主辦單位《Orientations》雜誌的出版人李宜芳是藝術週的舵手,由她來剖析藝術週的點滴,自然最適合不過了。

F:

可不可以說說香港東方藝術週(Asian Art Hong Kong)的緣起?

Y:

香港東方藝術週是由雜誌《Orientations》主辦的活動。雜誌創辦於1969年,主要內容是亞洲藝術的收藏及鑑賞。作為其出版人,每年3月我都會參與紐約的東方藝術週(Asia Week New York),還有就是11月的倫敦東方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於是我想,其實香港也有潛質舉辦類似的活動-我們有各式各樣的藝廊,尤其是在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加上最近中國藝術品在本港的拍賣價格屢創新高,條件似乎都已具足。另一個原由是雜誌強調藝術教育,一直以來各地學者都在此撰文,何不利用這個優勢,邀請他們到港,把亞洲藝術推向公眾? 我們的方針是慢慢來,所以你不會見到一口氣推出大量活動。本年度是第二屆,我們亦繼續和荷李活道的藝廊合作。

F:

我注意到基本上東方藝術週只限於荷李活道的藝廊,那未來會伸延至其他地區嗎?

Y:

會,其實上屆也有位於香港仔的藝廊參與,只要是香港的藝廊,我們都無任歡迎。

F:

藝術週每年是否都有不同的主題?

Y:

嚴格來說並沒有。作為主辦方我們在兩依藏博物館(Liang Yi Museum)、亞洲協會(Asia Society)香港中心及香港會(Hong Kong Club)安排了三場講座,分別介紹黃花梨木櫃、中國史上十幅著名畫作和張大千在敦煌石窟的壁畫臨摹。如果要說主題的話,那就是我們的活動必然跟亞洲藝術有關。

F:

作為一本雜誌,主辦這類大型活動有遇上甚麼困難嗎?

Y:

說起來也巧合,很多藝廊其實也渴望香港能有這樣的藝術週,跟紐約、倫敦看齊,但礙於他們是只是藝廊,要統籌實在有一定難度,由第三方的雜誌來牽頭是較為適合的做法。雖然如此,也花了不少功夫把十九家藝廊及團體集合起來。

F:

藝術週的目標群體是以收藏家為主?

Y:

也不盡然,學生、收藏家、學者,甚至是一般東方藝術的愛好者。

F: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由5月提早到3月,接著是一系列春季拍賣,而香港東方藝術週則定在相隔不多久的4月舉行。香港的春季將從此更備受矚目,對此你有甚麼看法?

Y:

香港的古董市場已然非常成熟,在過去十年來是整個本地藝術界的焦點,但當代藝術最近幾年急起直追,活躍得很,光芒四射。正因為這樣,香港東方藝術週特意設在4月左右,目的是希望重新喚起大眾對古董的關注。當然,陸續舉辦多場藝術展證明香港這個城市具有吸引力,我是樂見其成的。

F:

當代藝術在香港的確蔚為風潮,相反古董卻有點兒受冷落的感覺……

Y:

冷落這個說法可能有點不準確,事實上這裏有極強大的收藏家群。倒是新一代對古董熱情不足,我認為現在最佳辦法是先引起他們注意,期望他們逐漸會對這些藝術品產生濃厚興趣。教育是不錯的入手方法。

F:

既然你談到新一代,那他們該如何接觸古董?

Y:

最重要是放開懷抱,到不同博物館和藝廊看看,不要以購買甚麼為前設,而是採取一種欣賞的態度。

F:

那你自己又最喜歡哪一種藝術品?

Y:

不時有所不同的。因為工作關係,我很幸運得以讀到不同文章,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含金的東西,但後來對銅器的興趣又更大了點。

F:

最後不如談談你的背景吧。

Y:

我是讀經濟及東亞語言文化的,畢業後做了一陣子財務工作,然後又再修讀藝術碩士。我想一直以來內心都潛藏著愛好藝術的因子,自幼父母便帶我到博物館逛,身邊各方面都給藝術品包圍。後來認識了我的丈夫,他從事古董買賣,兩年前搬到來香港,他在倫敦的店舖現時也在荷李活道這裏落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