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世界的觸動   全球傳誦的布拉姆斯《搖籃曲》

文:拾方藝廊 | 2016-07-20

(圖:remicadedream.com)
(圖:remicadedream.com)

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均有自己的傳統音樂,風格各有不同;但是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音樂,原來無論走到何地,版本均有其共通之處,例如母親用來哄嬰兒入睡的搖籃曲。

近年研究發現,不同的搖籃曲過去雖不互通,但卻往往不約而同,有著相近的音樂結構和題材。眾所周知,搖籃曲旋律通常較為簡單和重複,既方便誦唱和傳播,也讓嬰孩易於領略。不過,搖籃曲也往往有較誇張的旋律走勢,例如是簡單的音高輪廓和較闊的音高範圍等。也有研究指出,嬰孩喜歡協和的音程(consonant intervals)遠多於不協和的音程(dissonant intervals),使用後者的歌曲,嬰孩往往會不感興趣。

說到歌詞內容,一般人都以為,搖籃曲大多是溫馨甜美的,其實並不盡然。大英博物館研究古代音樂的專家Richard Dumbrill指出,很多搖籃曲都嘗試以驚嚇達到令嬰兒入睡的目的。除了唬嚇嬰兒外,還有描述國家的歷史及講解做人道理等,都是各地共通的題材。

雖然搖籃曲大多源自民間,但是也有一些古典音樂作曲名家嘗試創作這類樂曲,令搖籃曲也可晉身殿堂,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Wiegenlied》(此字在德文中正是「搖籃曲」的意思),過去百多年成為許多樂器的獨奏曲。

布拉姆斯的《搖籃曲》

布拉姆斯是德國人,1833年出生於漢堡。在他成長的十九世紀中期,浪漫樂派大行其道。他獲譽為浪漫樂派時期的復古者,以古典樂派的莊重形式為架構,但卻用上全新的創作手法,成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協奏曲》等最為知名;但有趣的是,他有兩首以人類生死為題材的作品同樣膾炙人口,既有給新生嬰兒的《搖籃曲》,也有給逝者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這首F大調的《搖籃曲》是三拍圓舞曲的形式,在前奏之後有兩段八小節的旋律,其中第一段歌詞改寫自一首古老維也納情歌。布拉姆斯的作品一向嚴肅,但這首《搖籃曲》卻表現出溫暖、安詳的味道。

布拉姆斯一生未娶,也沒有子女,《搖籃曲》自然不是他「自用」的作品,而是他於1868年為一位朋友費伯夫人(Frau Bertha Faber)誕下次子而寫。有傳布拉姆斯一度暗戀這位曾任漢堡女聲合唱團歌手的女士,為樂曲的背後平添不少浪漫色彩。

有人擔心,已有至少四千年歷史的搖籃曲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會日漸式微,因為父母很多時會改用科技產品來令嬰兒入睡或平靜下來,而不會自己誦唱搖籃曲。不過,Dumbrill卻認為,搖籃曲還是會世世代代發展下去,因為那是母親的本質之一。正如女歌手Reem Kelani形容:「搖籃曲是世界性的東西,不論在何時何地,我唱起搖籃曲時,都會有人感到觸動--就像是臍帶,有一種獨特的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