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佛國 隨緣示現豈徒然──香港荃灣芙蓉山上的南天竺寺
文、圖:陳天權 | 2017-06-02
每日乘搭專線小巴前往芙蓉山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大部分人在竹林禪院前下車,朝寺門走去,但與竹林禪院隔路相望的南天竺寺卻人跡杳然。那是因為該寺是一座以個人修行為主的佛寺,作風一向低調,故往往被人忽略,過其門而不入。
開山弘法 栽種因緣
南天竺寺由茂蕊法師在1930年代初購地創建,是芙蓉山上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僅次於竹林禪院。茂蕊法師俗姓簡,1903年生於廣東開平,二十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法師披剃出家,同年冬天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依佐山法師受具足戒。其後遊學於江南,參訪大德高僧。
茂公二十九歲時南來香港,在竹林禪院旁覓地興建南天竺寺作為潛修之地。他推舉其師融衍法師為第一代住持,直至1939年老和尚圓寂,他才接任住持一職。該寺在1933年已具雛形,兩年獲政府批地,由小屋擴建成佛寺,各方大德獲邀到來講經說法,使南天竺成為芙蓉山上一座名剎。
該寺經歷了幾次修建,早期建築已不復存在了。現今留存下來的古老文物有山門上的金漆木匾,上書「南天竺寺」四字,兩旁伴著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塲,正眼看來祇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對聯於1951年由湯瑛撰、岑學呂書寫,道出了茂蕊法師希望在南方建立淨土,故以「南天竺」命名,與荃灣老圍的「東普陀」互相輝映。
山門背面有「一門超出」四字,由寬度居士書寫。《楞嚴經》云:「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茂蕊法師以山門比喻法門,寓意經此門走出去,可以得入法界,超出生死。
茂公的貢獻
茂蕊法師擔任住持不久就遇上太平洋戰爭,香港落入日軍手中。他力保寺產,並維持僧眾糧食,卒度過三年零八個月的難關。
戰後的1946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式註冊為社團,茂公是發起人之一。1952年他聯合信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擔任董事長。他又推動成立香港佛教醫院,並擔任多個佛教團體的董事或會長職務,貢獻良多。
1952年,東北三老之一的定西長老來到芙蓉山,見綠蔭夾道,水聲潺潺,遂生修建茅篷之願。一向慈悲為懷的茂蕊法師,將南天竺寺東面一萬四千餘尺園地贈與長老建立東林淨舍,同年農曆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半座建築被沖毀,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修建大雄寶殿(後來改為極樂寶殿),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獲政府批准成立董事會,茂蕊法師是董事之一。1970年開創東林安老院,他亦擔任執行董事。
此外,茂蕊法師又捐出南天竺寺旁四千餘尺土地興建太虛大師舍利塔,1957年竣工。太虛大師為中國近代高僧,十六歲在蘇州出家,後受戒於寧波天童寺。他博覽群經,具有深厚學問。1928年他出訪歐美講學,亦曾五度停留香港。1947年在上海玉佛寺圓寂,世壽五十八,荼毗後得舍利子300多顆。香港信眾請得舍利,建塔供奉。1997年有人潛入破壞舍利塔,現有一位老和尚自發到來看守。
慈悲喜捨 澤被蒼生
進入南天竺寺山門,踏上庭園小徑,經過觀音池便到大雄寶殿。這是茂蕊法師籌建的殿宇,1971年落成。門外有座由佛門弟子送贈的香鼎,上面刻了四隻蝙蝠和壽字圖案,還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祝福語。十多年前寺方開始在大殿周圍種植作物,自供自給。
殿內供奉「西方三聖」,中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其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眾生在往生西方淨土的路上由這三位佛菩薩負責接引。殿後兩側置有持利劍騎獅的文殊菩薩,及執蓮花騎象的普賢菩薩,分別代表智慧勇猛、德行圓滿。
仰首可見上方懸掛了兩塊舊牌匾,一塊是1955年定西長老感謝茂蕊法師送地的「慈悲喜捨」,另一塊是賽馬會董事周錫年題的「澤被蒼生」,感謝南天竺寺在1960年春天參與馬場超薦法會。當年賽馬發生五位騎師連環墮馬意外,其中一人傷重不治。馬會鑑於該季墮馬受傷者頻仍,誠邀香港佛聯會眾法師主持歷時三日四夜的超薦法會,為佛聯會創會以來首度舉辦的大型超薦法會。
南天竺寺第五代住持 健釗長老
茂蕊法師積勞成疾,1975年間入住佛教醫院治療。翌年初,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曼谷舉行第十一届大會,法師本有意出席,唯因病而未能成行。之後他健康日衰,1976年5月26日在南天竺寺圓寂,世壽七十四,僧臘五十四。
茂蕊法師一手創建南天竺寺,擔任住持近四十年,對寺廟的一樑一瓦付出不少心血。在他管理之下,佛寺基礎逐漸穩固,佛法得以廣傳。寺中現有一室紀念他,室內可見書法家蘇世傑於1952年書寫的對聯:「月明滿地看梅影,露下隔溪聞鶴聲」。這兩句出自宋朝詩人陸游的七言律詩,描寫山房意境。
泉慧法師隨即接任南天竺寺第三代住持,大雄寶殿門前兩側懸掛的「法繼南天」和「法門龍象」牌匾,便是他榮任住持時,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的佛教團體與佛門弟子送贈的。
1982年泉慧法師圓寂,由聖演法師接任第四代住持,2004年再交由健釗長老打理。長老為廣東中山人,出生於澳門,早年於澳門智心堂皈依智圓法師,1963年赴香港寶蓮禪寺依筏可和尚受戒,之後駐錫香港弘法,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董。1965年與友人在長沙灣創立智心佛堂,他接任南天竺寺第五代住持後,智心佛堂的董事過渡到該寺。
健釗法師於1994年回澳門擔任菩提禪院住持,1996年倡議成立澳門佛教總會,並擔任理事長,自此澳門有了聯合組織推動佛教發展。健釗法師至今仍身兼南天竺寺和菩提禪院的住持,又是寶蓮禪寺座元和尚兼都監,經常往來港澳兩地處理事務。
現年七十歲的健釗長老說,南天竺寺是一間修行的佛寺,故平日善信不多,只有每年幾個重要活動如佛誕、觀音誕、年初的供天祈福法會,年中的盂蘭法會和年尾的金剛經法會才見擠擁。
從南天竺寺身上,可以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內地大德南來香港傳揚佛法的足印。由茂蕊法師開山到今天的健釗長老,南天竺寺八十多年來經歷五代,傳承不衰。自長老接任住持後,將該寺註冊為慈善機構,成立董事會,由七至八名出家及在家眾共同管理,令寺廟不因住持變更而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