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悲傷音樂能療瘉情緒,為甚麼?芸芸眾生中,誰得到更明顯的療瘉?

文:山戈 | 2019-09-25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心情不好時,播放一些音樂來紓緩一下自己的情緒,甚或由自己來唱或彈奏。有趣的是,大家選擇的很可能不是歡樂的音樂,而是悲傷的歌曲。這種音樂不但不會令人的情緒進一步沉溺下去,反而心情得以好轉。正如美國鄉村音樂歌星Reba McEntire說,唱悲傷的歌曲「具有治療的作用,令到受傷害的人脫離黑暗,重見光明」。

她的說法觸及了心理學研究人員視為音樂研究歷史中其中一個最惹人深思的問題,就是為甚麼人類會喜歡聽悲傷的音樂?從貝多芬到披頭四,世界上很多受歡迎的旋律都是哀傷的。這種情況也不局限於音樂,大眾也喜愛哀傷的電影、文學和其他藝術表達方式。

但原因是甚麼呢?就研究人員稱為「歡愉的哀傷」的一些研究提出,不同的人基於不同原因享受哀傷的藝術作品。挪威奧斯陸大學音樂學助理教授Jonna Vuoskoski指出:「近年多項研究均顯示,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機制是人類的情緒受到感動或觸動。」

她的研究發現,普遍來說,有較強同情心的人較易受悲傷的音樂或電影觸動,而這種情緒又跟較大程度的愉悅有關。她表示:「同情心中的某些特質,跟憐憫之心和認同書本和電影中虛構角色相關,具備這些特質的人似乎也最有可能會享受悲傷的音樂。」

Vuoskoski的研究又發現,悲傷的音樂和其他形式的藝術除了可以觸動人以外,也能激發起很多人視為愉悅的情緒。她與同事撰寫的論文指出,思鄉、平靜和驚訝等情緒明顯會出現,而很多人會享受這些情緒。

另一個解釋則是,經驗悲哀的事情可以減輕某個人正在感覺到的傷痛。美國南佛羅里達州大學於2019年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訪重度抑鬱症患者的音樂品味。早有研究文獻記載,抑鬱症患者會偏向「悲傷的刺激」,包括音樂。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種適應不良的吸引力,維持甚或提高了患者的哀傷程度。不過上述大學的研究隊伍則反對這理論,認為:「悲傷音樂對抑鬱症患者具有強烈吸引力,可能跟其鎮靜作用有關,而不是患者想增加或維持悲傷的情緒。」

另一些研究悲傷音樂吸引力的人認為,對於正在面對哀傷或失落的人來說,聆聽這類音樂可能帶來治療的效果。英國杜倫大學的音樂認知學教授Tuomas Eerola指出,人類身體內在的心理、荷爾蒙和生理系統有助處理這些情緒,而這些系統均會受音樂刺激。

Eerola表示,哀傷的人向朋友或家人傾訴,固然可以得到安慰,或者得到能依傍的肩膊,但是一首描述分手的歌曲卻會帶來更深層的慰藉。他認為,音樂或藝術作品是單向的,不會跟人產生互動;在失落和悲傷的處境中,這反而是好處,因為作品不會作判斷或追問。某人覺得感同身受的歌曲或藝術品可以為他帶來安慰,而不用像另一個人那樣背負社交互動的包袱。

2011年的一項研究以披頭四(The Beatles)的名曲《Let It Be》為題,對悲傷藝術作品的吸引力作了另一番可能的詮釋。該研究探討接受(而不是迴避或壓抑)負面情緒的過程,研究人員指出:「看似矛盾的是,迴避負面情緒的經驗或許會帶來負面後果,反而接受負面情緒的經驗或許會帶來正面後果。」他們的研究認為,對某些人來說,投入於悲傷電影或音樂中,可能是一種具治療效用的接受形式。

一首悲傷的歌曲或一件讓人感到悲傷的藝術作品,如果在某人心中具有某種特殊地位,或者可以提供一種獨特的情緒宣洩作用。Eerola表示:「有很多研究顯示,某些跟個人相關的音樂作品,可以在聽者深陷於負面情緒之中時給予安慰。」

悲傷的歌曲、書本和電影似乎不會將哀愁的情緒延長,反而會給人釋放和歡愉的感覺──甚或令人有更強的感覺,跟其他人建立起情緒聯繫。大家都想多作這樣的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