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畫佛?隨《千手觀音》學習佛畫創作 體悟畫師赤子初心
文:瑾瑜 圖:瑾瑜/玉鼎佛畫藝術 | 2017-04-11
步入台北蕙風堂的書畫展廳,眼前展示著二十多幀清淨莊嚴、親和恬謐的佛菩薩畫像,場內讚歎之聲不絕於耳;同行觀展的友人輕聲問道,能繪製如此動人攝心的佛像畫作,除了累年筆墨根基,可有鮮為人知的奧秘?
在開成別院孔雀明王寺閉關的日子,早上六時半開始繪畫,每天執筆十個多小時,餘下的就是到佛殿、用齋與休息時間;就是這樣,他在不足一年內完成早前二月舉行的《如是妙圓通》玉鼎佛畫藝術首次個展的作品。說來淡然,回首每尊佛像創作所經歷的千錘百煉,難以言傳!單是一幀白描《千手觀音》畫像,已有說不完的故事。
千手千眼 一筆一劃皆有出處
繪畫佛菩薩畫像,與工筆仕女畫截然不同,雖並非不能創作,但確有既定法則以作依據。研讀經典、探討法義與考究歷朝造像畫作,是創作佛畫重要的一環。是次展出的白描《千手觀音》,從構思到竣工,超過半年的時間,法像造型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千手觀音立像》作參考藍本。
千手觀音造像於盛唐時代已有出現,惜傳世寥寥無幾,為探究最原始的千手觀音造型,玉鼎老師決意從現存最古老、最大的唐招提寺《千手觀音立像》入手,並向林光明教授請益,深入了解此尊逾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立像,詳加考究其造型、手印及法器資料。淨瓶、寶螺、獨鈷杵、羂索、法輪、寶弓⋯⋯等千手之持物,各具表義;怎樣能畫出與其相合相應的法像?
以形寫神 從認識佛菩薩開始
「執筆畫佛像之前,必先要認識這尊佛菩薩。」玉鼎老師給學生的忠告。畫佛不是為了繪製一副漂亮的形相,重點是傳遞諸佛菩薩的精神;這是他一直堅守著的信念。
《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得千光王靜住如來的指導,發廣大誓願普度一切眾生,應時身上具足千手千眼;在多劫的時間裏,以無量悲心作種種示現。玉鼎老師大感讚歎:「菩薩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夠發下如此的大願?要有多大的悲心才能處處顯化、隨聲救苦?」能藉筆墨呈現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與大無畏精神,何其殊勝!
在繪畫《千手觀音》的過程中,他體會到法像頭上的十張菩薩臉孔,每一個喜怒哀樂的表情,彷如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心情與每一階段的人生寫照,但無論當下所現的是哪一種相,每一個表情的本質,都是只有慈悲與空性的智慧;明白到觀世音菩薩就是以這空性的智慧,對待無量的眾生。
勾劃四十二隻大手及千臂時,眼前每隻手都看似有前後與大小差別;但心中明明了了,無論大手與小手都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近千隻施予願小手排列而成的一個大圓,這個大圓所具備的力量,正是無比的勇氣與無畏心!」完成整尊法像之際,隨即感到千手觀音如在虛空中放光,平等地照燿著一切眾生!畫師執筆當下的覺知與感悟,線條如實呈現於畫面上。
動人法相 初心如一的印證
玉鼎老師一直希望以諸佛菩薩的莊嚴妙相,感動觀者,導其步向虔敬修持的大道。「繪畫的心念越單純,畫出來的佛菩薩畫像就越能感動人。」他身體力行,詮釋了畫出動人法相的箇中真諦;筆下的佛菩薩畫像,清淨莊嚴、慈顏善目,極具親和感,觸動無數觀者的心靈。
執筆畫佛前,他會把自己徹徹底底的奉獻,專注誠心向諸佛菩薩祈請:「我要用我的畫用來利益眾生。」發心何其單純!目標何其堅定!畫乃心印,能否以一紙丹青傳遞佛菩薩的精神,畫師的修持與發心,至為關鍵!
常言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佛畫創作的路途孤獨艱辛,玉鼎老師深明不是單靠個人的信念與熱忱,便可堅持不懈的走到當下。他的言行總是流露著滿滿的感恩,感恩諸佛菩薩的加持、師長的鼓勵、父母的支持…,讓他了無罣礙地學習與創作,堅守畫佛初心!
學習取捨 繪事不離修行
要將佛理融入佛畫當中,傳遞佛菩薩的精神,「修行」對畫師相當重要。相對地,完成是次個展的畫作後,玉鼎老師回顧作畫時的狀態,認定了:「繪畫對我來說,是最大的修行。」
在創作過程中,無論是構圖造型、筆墨色彩,也會不斷地作出微調;各處細節,或加或減。即使畫像中某些部分畫得相當不錯,但為了呈現一種精神,亦必須把它捨掉。他強調:「捨要真的捨,完全徹底的捨掉。」取捨是佛畫創作甚為困難的一個環節,相當需要智慧。
作畫時遇上煩惱、挫折,怎樣調節不安的心?就如筆墨所呈現的與原意出現落差時,如何面對?玉鼎老師碰上這些狀況時,實踐了聖嚴法師的教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即使當下如何無助、艱辛,亦以能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困難;他深明要有始有終的完成所有畫作,方能圓滿。
《如是妙圓通》玉鼎佛畫藝術首次個展剛完成佈展的情景,清淨莊嚴。
一場佛畫藝術個展,讓玉鼎老師感悟到以千手觀音的大無畏心,去面對及接受一切考驗;佛畫創作的方向更為明確。身為學子的我,不但為其筆尖溢出的菩薩精神而觸動,更於畫內畫外學習到從事佛畫創作的應有態度,見證不忘初心的力量;作出深切反省、懺悔、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