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念珠,除了使我們勤奮精進、恭敬虔誠,更是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香港志蓮淨苑舉辦「佛珠展」
文:鄺志康 圖:Tim Liu | 2019-05-01
佛珠,在佛教歷史上本稱念珠,又稱數珠、誦珠、咒珠,由於是念佛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故也常稱佛珠。最近香港志蓮淨苑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辦「佛珠展」,展出數十串甚具歷史價值的珍貴念珠,都是一些高僧大德曾經精進持念過的,製作用的材質包括金、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等,教人眼界大開,同時提醒我們應常求精進,恭敬虔誠。
念珠的使用由古印度人鬘條纏身為飾的風尚演變而來,首先在古印度婆羅門教徒中流行,佛教徒約從西元二世紀中葉後始用。現存經典中最早關於念珠的記載,大多認為是《佛說木槵子經》。經文是這樣說的:「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木槵子,又稱無患子,是一種喬木,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自從《佛說木槵子經》流通後,後世佛教徒有一段時間多用木槵子製作佛珠,取其古樸,喻意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從某種意義上說,木槵子珠可以說是佛教最古老的念珠之一。
除此之外,《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及《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等佛教經典都有述說。在《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中,文殊師利菩薩詳細地介紹各種材料的念珠,例如有赤銅、珍珠、珊瑚、木槵子及菩提子等。受持這些念珠而誦念咒語或佛號,能夠獲得相應不同的福德,而當中又以受持菩提子念珠的福德最大──「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在這次展覽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種菩提子所製成的念珠──星月菩提、金剛菩提、天竺菩提等。佛教普遍認為,一個人念的咒語佛號越多,功德越大,不但自己能得到加持,還可以為別人帶去殊勝利益。在這裏我們可以見到每粒珠上盡是祖師大德累年用功過後的亮澤痕跡,這是因為長期佩戴下吸收了皮膚中的汗水及油脂,形成包漿晶瑩剔透,入木三分。
唐代後,佛珠植根於佛教沃土,如今已是中國、蒙古、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僧尼攜用的重要法具,甚至是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誌。有些人例如明星,他們喜歡配戴念珠,看作是時尚的裝飾品,然而在宗教角度看來,念珠本是一種隨身攜帶、方便修行的法具,可以在念佛、持咒時作計數用,使我們更勤奮精進,恭敬虔誠地持念佛號及真言。
經典中提到的念珠最多達一千零八十顆,比較常見的念珠數量是十四顆、十八顆、二十一顆、五十四及一百零八顆。例如一百零八顆是為了表示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有助我們消除妄念,淨化心靈。
是次展出的佛珠材質極豐富,不論礦物性或有機性的,皆為大自然的精華之物,天長日久,堪可與人的生命產生同步節奏,促進修行。在串綴念珠時,製作者通常會在下方還會編織精美的「中國結」,並與翡翠玉石等掛件組合而成為「佛頭穗」。據說在法會上,這樣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持珠者在整個佛事活動中仍能保持莊重的儀態。志蓮淨苑在收藏佛珠的同時,亦不忘發揚「中國結」這種傳統繩結技藝,他們的策展人更為了展覽,特意在流蘇部位融入豐富創意,致使珍貴的佛珠有優美的繩結烘托陪襯,格調典雅,極富審美意趣。
志蓮淨苑位於香港鑽石山南麓。1934年,藍昌源居士捐贈別墅予當時致力弘揚淨土法門的覺一法師、葦庵法師兩師徒,開辦道場,弘法利生。兩位法師發願培養佛教人才,冀將地方發展成女眾叢林,供香港尼眾用功修行,並將道場命名為「志蓮淨苑」,有志圓滿蓮宗慧炬傳續香江之期許。二戰期間兩位開山祖師相繼往生,志蓮淨苑頓時陷入了乏人領眾的艱難境地,後得竹林佛學院創辦人靄亭法師擔任住持,志蓮淨苑漸漸得以回復。戰後踏入各方尼眾相繼回港,志蓮的比丘尼住眾也逐漸增多,此後淨苑禮請高僧在苑內設壇講法,有筏可大和尚、源慧法師、定西法師、聖一老和尚、慈祥法師、愍生法師、繼航法師等,弘興演教,普施法雨,見證香港佛教成長興隆。
這次展覽特別設在這樣一個殊勝的場地,實在感恩,讓我們體會到佛珠不僅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重要法具,也是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工藝美術品。誠如主辦方所言,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大家能更瞭解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真善美禮物──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