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的文學審美(下)
文:鄭運蘭 | 2019-11-27
上文已和大家分享過《維摩經》的譯本、人物形像及文學意趣,今期續與大家分享經中的文學特色及戲劇手法。
一、《維摩經》的文學特色
1.善用譬喻
在〈方便品》中,維摩居士以身示疾,對來探病者一口氣連續舉了十個世人看似真實,其實是虚妄不實的聯珠妙喻,即以聚沫、泡、 炎、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 ,來說明身體的無常。
這些譬喻,在經中多次引用, 例如在〈弟子品〉中,維摩居士與優波離討論罪垢的對話 :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1]
在〈菩薩行品〉中,維摩居士與阿難討論如何作佛事 :
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2]
在〈觀眾生品〉中,維摩居士回答文殊師利菩薩關於如何觀眾生的提問:
「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3]
在〈佛道品〉中,以蓮華比喻佛種由煩惱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4]
2.句法運用
用重章叠句的複沓結構,整篇中相同詞彙重叠,只變換少數詞彙內容,圍繞同一旋律反複咏唱。
在〈觀眾生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居士,菩薩如何觀眾生? 維摩居士連續用了三十個「如」,使用具體事物比擬的手法來表達菩薩如何觀眾生這抽像的概念 :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5]
在〈香積佛品〉中,維摩連續用了五十二個「是」,形容此土眾生是如何剛強難化[6] :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在〈阿閦佛品〉中,維摩居士連續用了八十九組「不」、「非」、「無」等否定句法,表達如何作實相觀 [7]: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3. 想像力豐富
不僅維摩居士被形容是神通遊戲的人物,不可思議的環節貫穿全經。〈佛國品〉中,佛的威神,能令寶蓋現出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8]
佛只用手指一按,舍利弗眼中的穢土,便轉換成莊嚴佛土: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9]
二、《維摩經》的戲劇手法
《維摩經》通過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等不可思議的情節,充滿戲劇性及超越讀者思維空間。 僧肇《注維摩詰經》云:
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跡也![10]
1.借座燈王
出自〈不思議品〉,舍利弗隨文殊師利菩薩往維摩居士家問疾,但室內無座位,維摩居士知悉舍利弗久立思坐,向三十六恆河沙世界的須彌燈王佛借來三萬二千高座。斗室能容納這麽多座子,正是這經表現超乎常人想像力之處。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11]
《維摩經》利用空間變化情節,虚實互動來表現真空妙有。斗室的空,同時也具備妙有的潛能。維摩居士視諸佛國土如虚空,無形無相,但為教化眾生,示現獅子座。這種以抽象虚實交替的手法,產生戲劇效果之餘,還間接將空有概念,和諧而統一。
2.請飯香土
出自〈香積佛品〉也是圍繞舍利弗引生出來的情節,手法類似印度《摩訶衍那》,以一個故事做骨幹,再伸延其他獨立故事。說維摩居士應舍利弗之要求,化現一個菩薩到上方眾香國乞取香飯。九百萬菩薩隨之而來。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12]
3.手接大千
出自〈阿閦佛品〉,釋迦牟尼佛向舍利弗介紹維摩居士來自無動佛的妙喜世界。維摩居士不起於座,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一手把無動佛及諸菩薩接到庵羅樹園內。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13]
4.無盡燈
〈菩薩品〉 講魔王波旬帶領二千天女,欲引誘持世菩薩,被持世菩薩拒絕。維摩居士於是向持世菩薩講了無盡燈的法門。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14]
5.〈觀眾生品〉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舍利弗被天女調侃戲弄 。天女散花後來被梅蘭芳改編成京劇。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15]
三、 與《維摩經》內容相關的作品
1.〈觀眾生品〉之天女散花
宋人愛描寫賞花和美女與《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聯繫起來, 例如司馬光《和景仁答李才元寄示花圖》[16]詩 :
高士閑居舊,名花獨步今。
移從洛浦遠,濯自錦江深。
傳得巫山貌,非因延壽金。
不須天女散,已解動襌心。
蘇軾以經中〈觀眾生品〉天女的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的內容寫的《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詩[17] :
一枝風物便清和,看盡千林未覺多。
結習已空從著袂,不須天女問云何。[18]
2.〈香積佛品〉
在〈香積佛品〉中也有提及超越語言文字的概念[19]: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程公許《和司令洪文詠花兩絕句》[20]:
人間何處覓瓊華,元住瑤池阿母家。
應念維摩室無侍,來隨天女供天花。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詩 [21]:
三賢異七聖(賢),青眼慕青蓮。
乞飯從香積,裁衣學水田。
上人飛錫杖,檀越施金錢。
趺坐檐(簷)前日, 焚香竹下煙。
寒空法雲地,秋色淨居天。
身逐因緣法,心過次第襌。
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然。
秦觀在《觀辱户部錢尚書和詩餉祿米再成二章上謝》中以贈米比喻香積飯(其二)[22] : )
本欲先生一解頤,頓煩分米慰長饑。
客無貴賤皆蔬飯,惟有慈親食肉糜。
夢裏光陰挽不回 ,掩關獨坐萬緣灰。
偶因問訊維摩病,香積天中施飯來。
宋代詩人郭印,號亦樂居士,他的《讀維摩經》有: [23]
白衣心出家,從古推淨名。
無疾現有疾,特地真機生。
佛欲遣人問,指示轉分明。
宜是諸大士,辭屈不能行。
文殊末後往,萬眾心已傾。
箭鋒相注處,妙義益崢嶸。
芥子容須彌,毛孔受四溟[24]。
此理自灼然,學者疑且驚。
更談不二門,法法俱見成。
一默豈無語,其聲如震霆。
清代道霈撰《為霖道霈襌師秉拂語錄》、《偶病躬自煎藥作藥病相治偈以自警》(四首之三)有句「維摩寢疾在毗耶,不二門中勘作家。一默若雷群蟄惺,看來猶是眼中沙。」
明慧法師編著《大嶼山誌》[25]內錄有山居詩四十首,第十首以《維摩經》為題:
維摩示病不思議,祇為眾生多病憂。
白牯黧奴千百劫,紅魚青磬幾生修。
捕螂打彈憐黃雀,逐鵲居巢笑拙鳩。
能變聲聞無我相,散花天女說風流。
四、結論
文學審美只是從另一個角度欣賞佛經中的趣味,增加讀者閱讀興趣,從而深入經藏。多讀經,用心鑽研經典中的教義,才是學佛的根本。
[1]姚秦·鳩摩羅什 :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 第十四冊, No. 475,〈弟子品〉卷上,p0541b25-b28。
[2]同上,〈菩薩行品〉,卷下,p0553c24-C25。
[3]同上註1,〈觀眾生品〉,卷中,p0547b01。
[4]同上註1,〈佛道品〉,卷中,p0549b06-b07。
[5]同上註1,〈觀眾生品〉,卷中,p0547b02-b12。
[6]同上註1,〈香積佛品〉,卷下,p0552c28- p0553a12。
[7]同上註1,〈阿閦佛品〉,卷下,p0554c29 -p0555a24
[8]同上註1,〈佛國品〉,卷上, p0537b25-b29。
[9]同上註1,〈佛國品〉,卷上,p0538c15-c23。
[10]同上註3,《注維摩詰經》,p0327a29-b02。
[11]同上註1,〈不思議品〉,卷中, p0546a04-A08, p0546b02-B09。
[12]同上註1,〈香積佛品〉,卷下,p0552a06-c05。
[13]同上註1,〈阿閦佛品〉,卷下,p0555b15-c05。
[14]同上註1,〈菩薩品〉,卷上,p0543a11-b27
[15]同上註1,〈觀眾生品〉,卷中, p0547c23-p0548c23。
[16]司馬光 :《傳家集》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
[17]《蘇東坡全集》,下冊,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258頁。
[18]袂,衣袖,也比喻分離。借梅花的清和,比喻自己高潔的性格。
[19]同上註1,〈香積佛品〉,卷下,p0552c22-c25。
[20] 《全宋詩》,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卷二九九一,第29冊,第35616頁。
[21]彭定求 :《全唐詩》 ,北京 : 中華書局 ,1999年版,卷一百二十七。
[22]秦觀撰 ; 徐培均箋注 : 《淮海集箋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第十卷,第415頁。
[23]傅璇琮編 :《全宋詩》,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卷一六六六,第29冊,第18655頁。
[24] 四溟,四海, 四方之海,指天下的意思。
[25]明慧法師編著: 《大嶼山誌》,香港 : 明珠佛學社,1958年初版,2015年再版,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