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全面呈現海上絲綢之路對佛教傳播的貢獻

文:羅佩明 圖:羅佩明 | 2021-09-01

佛教起源於印度,自公元前三世紀開始不斷向外傳播,歷經多個世代,至今仍蓬勃發展。從地理角度著眼,佛教的承傳主要有兩大分支,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北傳佛教是經陸路傳入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國內陸,而南傳佛教則是沿海路從印度傳到斯里蘭卡、東南亞及中國沿海城市。

現於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舉行的《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正是以「海上佛教」為主題,深入探討佛教千百年來如何經海上絲綢之路傳遍各地,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事實上,當年穿梭於五湖四海的商旅與頻繁的港口貿易活動,對推動佛教傳播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僧侶和朝聖者都是受惠於海上通商網絡的發展,得以遠渡重洋弘揚佛法,尋師訪道。

參與策劃是次展覽的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Dr. Isabelle Frank)表示:「相比於陸路,海路雖然較少人留意,但它與陸上絲綢之路其實同樣重要。《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旨在突顯海上絲綢之路對佛教傳播的貢獻,揭示它如何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2.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涵蓋範圍廣泛,從觀世音菩薩形象之演變到佛教雕塑的發展都有述及。
2.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涵蓋範圍廣泛,從觀世音菩薩形象之演變到佛教雕塑的發展都有述及。

展覽設有四個虛擬介面及實體藝術品展區,包括﹕

360度虛擬實境旅程

參觀者可通過現場播映的五部360度全景影片,展開如幻似真的虛擬海上旅程,從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爪哇到中國,體驗不同地區的佛教文化。投影機更可供觀眾自由操作,選定目的地後,便可隨即欣賞到投影於圓形屏幕的影像。

iDome半球形投影

此一裝置的最大特色,在於採用垂直半球投影屏幕,以1:1真實比例播放多個佛教石窟的球面全景。只要站在iDome的焦點,就能體驗到極致的沉浸感,加上宗教色彩濃厚的音效,感覺就像置身石窟現場。

觀眾亦可利用場內另一iDome,觀看印度、中國、泰國及台灣的佛教慶典和儀式,如送灶神法會、春節上燈法會及早課冥想等,從中認識亞洲各地的佛教風俗。

以1:1真實比例播放佛教石窟球面全景的iDome半球形投影裝置
以1:1真實比例播放佛教石窟球面全景的iDome半球形投影裝置

全景圖像線性導航

展場的線性導航系統,設有長達八米的軌道,觀眾只需拉動軌道上的顯示器,便可通過九十幅全景圖像,細賞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印尼及泰國等地的佛教遺址和建築。

3D虛擬佛教雕塑旋轉模型

場內擺放了一系列55吋垂直LEC/LED屏幕,展示十件以3D攝影測量法製作的虛擬雕塑。這些高解像度的虛擬旋轉雕塑,是以數百張實體藏品的3D照片配合細緻的3D模型技術製成,其中包括印度阿育王雄獅石柱,以及紀念佛陀生平八件重要事跡的佛傳圖,大都是難以運到海外展出的文物珍寶。

展場設有實體藝術品展區,共展出38件來自本港博物館及畫廊的佛教藝術品。
展場設有實體藝術品展區,共展出38件來自本港博物館及畫廊的佛教藝術品。

珍稀藝術藏品

策展團隊特意從香港的博物館和畫廊精心挑選38件佛教藝術品,陳列於場內供公眾觀賞,當中不乏首度亮相的珍藏,如隋代低溫釉陶綠釉善業泥佛像、魏晉南北朝青銅及銀菩薩立像與火燄狀曼陀羅,以及元末銅鎏金觀音坐像等。

縱觀這個集考古研究、數碼媒體和360度全景攝影於一身的展覽,可稱得上是舊時代與新世界的完美邂逅。單是策展團隊的陣容,已叫人刮目相看,成員計有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藝術首席教授邵志飛(Professor Jeffrey Shaw)、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數碼博物館學教授莎拉 ‧ 肯德丁(Professor Sarah Kenderdine)、台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以及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等資深學者。

當然,籌備過程亦相當艱巨。過去五年,聯合策展人肯德丁教授曾帶領團隊先後走訪過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緬甸、泰國、柬埔寨和中國等地的數百個佛教遺址,深入考察之餘,還攝製了數以萬計的圖像,作為展覽素材,最終成就了這次結合宗教歷史、文化藝術與嶄新科技的創舉。

無論是否佛教徒,都要把握此難得機會,親臨展場體驗一次讓你難忘的朝聖之旅。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日 (逢星期一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地點﹕般哥展覽館 ― 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

參觀須預先登記 (免費入場)﹕

https://www.cityu.edu.hk/bg/zh-hk/visit/book-a-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