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魯的池塘》——幫助兒童正向積極的面對生命課題
文:王冰 | 2020-12-16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經歷生離死別之痛,兒童也不例外。如何正向面對因死亡而產生的分離,處理哀傷與失落的情感,找到適切的紀念方式,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生命課題。繪本《小魯的池塘》根據真人真事改寫而成,講述小女孩面對好朋友小魯的死亡,內心真實的感受,以及家庭和學校如何透過陪伴、關愛、鼓勵與支持來幫助小女孩和其他同學處理哀傷,找到獨特的紀念方式,建構與小魯的情感連接。
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小女孩和小魯是同班同學,也是住在同一條街上的好朋友,他們常常在一起玩。小魯是男孩子,但他不介意陪小女孩玩喝下午茶的遊戲,他也很喜歡小女孩的洋娃娃;有時,他們也會去池塘邊玩,把腳放在涼涼的水裏。他們在一起做了很多事:比如,在小女孩家綠色的大門上畫滿黃色的鬱金香、用小瓶子和吸管做了蜂鳥喂食器。當小魯生病不能上學的時候,小女孩放學後會到小魯家,陪他一起玩電腦遊戲或畫著色簿。
小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最後一次,他在醫院裏住了很長時間,班上的同學寄卡片給他,還做了一塊「祝小魯早日康復」的大掛布,想要掛在他的病房裏。可是,小魯還是在醫院裏過世了,小女孩再也不能和他說話,同他一起玩耍,她傷心得哭個不停。小女孩的爸爸媽媽陪伴她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她難過的心情仍然沒有平復。
紀念的方式:做一件可以永遠持續的事
在學校裏,同學們以寫詩的方式紀念小魯,還把詩裝訂成了一本詩集。小女孩在詩中寫道:「小魯是我的好朋友,他一直都會是我的好朋友,永遠永遠都是。」
校長提議大家做一件可以永遠持續的事來紀念小魯。小女孩知道小魯很喜歡池塘。於是,在校園裏一棵小魯常常去玩的老橡樹旁,大家修建了一個用水泥砌成的小池塘,命名為「小魯的池塘」,每個人在池邊寫下自己的名字,還找來很多小石頭、貝殼和植物做裝飾,讓池塘看起來更加漂亮。小魯的池塘就在校園裏,會一直陪伴著他所有的朋友們。
小女孩將她和小魯一起做的蜂鳥喂食器掛在橡樹上,即使是坐在教室裏也能遠遠的望見。第一天,她見到一隻蜂鳥飛到窗前,隔著玻璃,她們彼此對望,然後蜂鳥又飛向小魯的池塘,從蜂鳥喂食器的吸管裏汲取糖水。接下來的幾天,同一隻蜂鳥總是先飛來窗戶旁看望小女孩,然後再飛去小魯的池塘。小女孩在心裏想像蜂鳥就是小魯的化身。生命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存在,這樣想帶給她希望。放暑假的時候,小女孩決定將喂食器帶回家,掛在院子裏,她希望那隻蜂鳥能夠找到她家畫有黃色鬱金香的綠色大門。
這就是人生
文字作者伊芙.邦婷(Eve Bunting)是愛爾蘭裔美國著名童書作家,其作品逾兩百本。1995年,她以《煙霧迷漫的夜晚》(Smoky night)榮獲凱迪克金牌獎,其中譯作品包括《開往遠方的列車》、《爺爺的牆》、《煙霧迷漫的夜晚》、《記憶的項鍊》、《小魯的池塘》、《我們的樹》以及《陽光之家》等。邦婷關注成長、生命、死亡與社會議題,《小魯的池塘》雖然是一個哀傷的故事,在邦婷的筆下,卻仍然傳遞出對生命的熱愛與希望。「我喜歡在故事中隱藏一些讓讀者思考的訊息,從正面的角度看待每一個問題。」她認為兒童需要學習認識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因為「這就是人生!」邦婷說。
與文字相呼應,插畫家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以柔和的色彩與寫實的風格描繪故事的場景,透過細膩的筆法表現故事人物的豐富情感,畫面中以明亮的黃色、溫暖的橙色、淡淡的藍色以及生機勃勃的綠色為背景色,淡化了關於死亡議題的沉重之感。
結語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年間,香港的死亡人數逾400,000人。僅僅是2019年的香港死亡人數亦多達48,500人。透過這些驚人的數字,我們可以推測每年有多少家庭遭遇了喪親之痛,而喪親家庭中的成員也包括兒童。死亡絕非與兒童相距遙遠,無論長幼都可能會面對。因此,家長、教育人士以及社會工作者應未雨綢繆,有所準備,以幫助兒童正向積極的面對生命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