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亭出家求道──青山寺歷史尋源(二)
文: 鄺志康 2023-07-19
(續上期)
自杯渡禪師離港後,他在青山上所建道場,早已不復存在。即使如大光法師所言,杯渡寺後來仍然以不同名稱一直維持至清初,但因為順治及康熙皇帝統治期間,朝廷所頒佈的一系列禁海和遷界敕諭,這所位於青山的古剎,相信亦因此遭廢棄。
這裏簡單說明一下禁海和遷界令是甚麼一回事。明朝滅亡後,一些晚明遺臣打起反清復明的旗幟起義,組織成具軍事實力的抗清集團。隨著清廷在軍事上佔優,這些抗清勢力紛紛瓦解,除了以鄭成功為首的集團佔據了台灣,堅拒降清,不回應朝廷的招撫,且勢力日漸壯大。順治帝有見及此,決定實施海禁,封鎖沿海水陸交通,防止沿海居民為鄭成功提供補給。然而此《申嚴海禁敕諭》並未能收到顯著成效,順治於是再頒下遷界敕諭,下令包括廣東在內沿海地方居民往內陸遷移三十里。順治逝世後,康熙即位,朝廷繼續嚴格執行禁海、遷界兩令。遷界居民被逼焚毁自己的房屋與祖地,捨棄家園,離鄉別井。有的居民私自復界,為生計冒險出海,被捕後處以絞刑或斬刑。遷界一事,前後擾攘了三十多年,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平定台灣後,才頒令讓居民復界遷回原居。
青山其時屬新安縣管轄,在遷界令影響範圍之內。可以想像這段期間,青山居民大多必然跟隨政令往內遷移,說杯渡寺(如有的話)遭清拆焚毁,也是合乎常理的推論。至於復界之後,居民或僧人是否即時重建杯渡寺,則暫時未有證據顯示。此後並無杯渡寺的歷史記載,直到二十世紀初陳春亭的出現,才開始有我們如今熟悉的青山寺。
陳春亭祖籍福建漳州,1859年生於越南嘉定省芹勺縣(今隆安省芹勺縣),自幼即具善根,持長素,最初追隨西貢的中國老師修習明師道(先天道在越南的在地化名稱)[1]。他來港後經營實業,數年之內,已累積若干財富,修道之意日堅。1914年,陶氏族人因陳春亭是「正經慈善之人」,將青山杯渡寺及青雲觀廟宇,送與他主理,並任他重修整造。
對於陳春亭為何來到青山,又為何他有意在這裏建寺。青山寺祖師墓地有一塊「了幻大師碑」,當中提供了另一種說法。話說陳春亭因生意及商業人事方面心生煩惱,遂與友人張純白漫遊新界,順便散心。二人來到屯門杯渡山,見那裏風景自然絕俗,「雲山蒼蒼,弱水盈盈」,十分歡喜,於是夜宿該處,並夢到有佛冉冉而降,摩其頭頂。二人醒悟,生出家之願,並廣邀好友,聚資籌建寺院。又因此山生滿松柏、遍野葱翠,於是改山名「青山」,其寺為「青山寺」。
不過據現存資料顯示,陳春亭與好友張純白(又名張森泉)最初來青山之際,乃至修建寺廟初期,仍是以道長身份行事[2]。甚至他們起初打算籌建的到底是道觀還是佛寺,至今仍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在當時一眾友好如凌雲寺住持妙參法師、黎乙真、高鶴年等居士的勸說下,陳春亭開始理解到只有趣入佛門,才有斷惑修證、了脫生死之望。1921年,高鶴年與他同往寧波觀宗寺,拜見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師諦閑大師。[3]陳春亭把握良機,表示甘願禮諦閑大師為師,並請求大師為他披剃。大師觀察陳春亭半年後,認為他虔誠可信,是位人才,於是在翌年四月初八佛出家日為其剃度,賜法名得真,字顯奇。[4]
就是這樣,陳春亭自此便稱為顯奇法師,是為青山寺的開山祖師。
(待續)
[1] 何文勇:《越南天台宗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頁47。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危丁明博士對筆者指出,他到越南考察先天道時,亦曾聽到當地教徒談及陳春亭,說他到香港弘道後皈依佛教。
[2] 屯門陶裕慶於民國九年庚申(1920)送贈木匾「道院重光」,為恭賀陳春亭、張森泉兩道長重建青山禪院工竣。見蕭國健:《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香港:三聯書店,2021年,頁165,171。
[3] 高鶴年:〈沌門杯渡山遊訪記〉,《名山遊訪記》卷六,上海:國光書局,1947年,頁51。
[4] 鄧家宙:〈陳春亭與青山寺史事新研〉,《香港史地》第一卷,香港:香港史學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