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溝通法界:青年指揮家吳懷世走進東蓮覺苑佛殿,帶領樂團與眾結緣

文:郭湄湄 圖:佛門網 | 2019-01-24

對於青年指揮家吳懷世(Wilson)和他所率領的馬勒樂團來說,2018年8月在東蓮覺苑舉行的「嶠炎慈雲音樂會」是一次十分特殊和深刻的體驗。在此之前,他從未在一座佛教寺廟內指揮演奏。明年1月他和樂團將在相同地點再次以音樂與眾結緣。

從長笛演奏家轉型為指揮家,Wilson屢獲國際殊榮,獲傳媒譽為「香港之光」。不過,他真正關注的並不是這些榮耀。Wilson坦言如果不做指揮,下一個目標可能會是修行。這位青年指揮家,因何與佛結緣?在東蓮覺苑舉辦的這場音樂會,他又有甚麼想送給大家呢?

與音樂結緣:青年指揮家是怎樣煉成的

一切都要由Wilson十一歲學習長笛那年開始說起。他學長笛,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那時候,他很喜歡Kenny G以色士風吹奏的《鐵達尼號》主題曲,於是問爸爸,樂手吹奏的是甚麼樂器。爸爸隨口說是長笛,Wilson說要學,爸爸便給他買了一支。Wilson有感家中經濟能力有限,能買到長笛已是十分幸福,便全心全意自學。他翻開說明書,將指法逐個試演,兩個小時內,便學完了所有指法,並吹奏出整首《鐵達尼號》主題曲。

青年指揮家吳懷世(Wilson)
青年指揮家吳懷世(Wilson)

十一歲那年,他便訂立了人生目標:當音樂家。「我很小就知道成功有三個元素:一、你擅長做某件事;二、社會需要那個技能;三、這是一件你喜歡的事。」他喜歡吹長笛、擅長吹長笛,市民大眾也愛聽他演奏。一位音樂界的新星,就這樣在因緣和合下煉成了。

中四那年,他負笈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再到瑞士洛桑高等音樂學院學習長笛。然後,他就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2013年,香港藝術節舉辦了四十四年來第一個由香港管樂演奏家演出的長笛獨奏會,Wilson就是這位音樂家。Wilson說:「我從小到大都看這個節目,香港藝術節在亞洲是備受尊崇的。」他早已訂下目標,三十歲之前要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當時他二十三歲,就有這樣的機會,算是很大的成就。這次演奏會,更是全場滿座。

Wilson完成演出後,心情卻跌到了谷底。「辦這次演出就像喝了一杯水,『骨都』一聲就沒有了。我覺得something is wrong(有甚麼出錯了),就算每個星期都有這種演出,我會高興嗎?會滿足嗎?我很depressed(沮喪)。這是我想在三十歲前做到的事,我不斷爬、不斷爬,達成願望之後,感覺卻是非常的差。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目標嗎?是不是該去做其他事?那時候,做指揮的念頭非常強烈地衝擊著我。」他決定在香港一邊教長笛,一邊「learning by doing」(從實踐中學習),籌辦管弦樂團。2014年,他與一群年輕樂手成立了馬勒樂團,希望將古典音樂普及化。

Wilson 曾跟隨幾位世界知名的指揮大師學藝,包括David Zinman和Roger Norrington等,閒時便到音樂廳觀看他人排練。香港管弦樂團將很多精彩的排練開放予他觀看,他的指揮造詣也日益精進。他又到柏林藝術大學進修音樂,並善用課餘時間,觀看柏林管弦樂團排練。「有一次,樂師看過我指揮後,非常欣賞我,邀請我去觀看他們排練,使我獲益良多。」2017年,他在蘇提爵士國際指揮大賽中獲得亞軍(這個比賽被喻為指揮界的「諾貝爾獎」),才華備受肯定。

Wilson與馬勒樂團的樂手正在排練樂曲
Wilson與馬勒樂團的樂手正在排練樂曲

與佛法結緣:音樂演奏與佛法是相通的嗎?

不過,Wilson的目光絕不聚焦在這些獎項。從長笛轉攻指揮後,Wilson的下個目標是甚麼?「如果不做指揮,我可能會去修行。」他的爸爸是信佛的,Wilson雖然不是佛教徒,卻對佛教有濃厚的興趣,也很嚮往修行:「佛教的義理很有道理,也令我很信服。所以我很在意,也很想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是否有意義的。 」

Wilson心裏一直有個疑團解不開:「佛教講求detachment(去執),但音樂鼓勵人有情感。例如人們悲傷時,會聽悲傷的樂曲。到底音樂跟佛教有沒有衝突?」直到那次在香港大學向衍空法師請法,他才有了新的領悟。

這場對話,教Wilson銘記在心。見面的一刻,衍空法師「新潮貼地」的形象,早令他印象深刻。例如看到法師使用whatsapp傳信息,Wilson驚訝想:「原來法師可以這樣新潮!」往後的對話,更令他有茅塞頓開之感。衍空法師說:「佛教不鼓勵情慾,但學佛可增加人的同理心,以及對宇宙運作的理解。修行其實也是這樣。」甫一說完,Wilson耳邊彷彿聽到「叮」一聲(有所啟發)。法師並說:「音樂也可增加人對宇宙運作的理解,將音樂帶給人有何不可?這也是善行的一種。」

Wilson感恩地說:「音樂帶領我明白生命很多道理。這次與衍空法師的對話,對我來說實在意義重大。」2019年1月,他將要在東蓮覺苑辦一場「人人都能享受」的音樂會,將人生感思寄於音樂,與眾共享。

與東蓮覺苑結緣:嶠炎慈雲音樂會再次與眾結緣

Wilson最初怎樣與東蓮覺苑結緣?原來,有次馬勒樂團籌集經費,有善心人介紹東蓮覺苑的支持者Anita給Wilson認識,Anita很爽快地找了幾個朋友捐錢,自此以後兩人就很熟絡。「後來Anita介紹了苑長僧徹法師給我認識,大家見了一、兩次面後,就決定要一起辦音樂會。我第一次去東蓮覺苑,就被它的氣勢嚇倒了,只覺它的設計與別不同。能夠在這裏辦演奏會,實在是很特別的事。」

2018年8月26日在東蓮覺苑大雄寶殿初演「嶠炎慈雲音樂會」後,Wilson更加了解場地的特性了。那次演奏,其實是在他身體不適的情況下進行的,但他仍專注非常。「排練的時候我感覺好暈眩,直覺是因為佛香的緣故。但由於場地非常莊嚴,加上東蓮覺苑背後有深遠的意義,所以我跟團員都非常專注。我從未見過我們可以這樣,特別是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且又不斷動作,身體十分熱,竟然也可以那麼專注!那個時候,氣氛非常的好,我們都專心致志投入演奏。在那種氛圍下,一個人就算沒有宗教信仰也好,也不能夠容許自己(除了專注之外)有別的狀態。 」

他認為東蓮覺苑非常莊嚴,並且瀰漫著一種tranquility(靜謐)。「相信除了東蓮覺苑之外,世上沒有一個音樂廳,可以令觀眾更加集中。」而對Wilson來說,全神貫注、心無二用地將音樂演奏發揮到極致,就是演出最大的享受。

他花了數個星期時間構思2019年1月那場音樂會的曲目,決定除了東蓮覺苑苑長提議的《三寶歌》和《五會念佛》外,也要給大家演奏《西貝流士第三交響曲》。「我喜歡這首樂曲,也認為它很適合在這個場合登場。西貝流士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他每首交響曲,都像告訴你一個故事是怎樣開始的。它起初有甚麼困難,到了最後如何達到極致,當中好多meditation(靜心)的空間讓大家靜思。在這個音樂會,好不好聽並非首要,這次的演出曲目就如佛曲那樣,我們不是因為它好聽而唱,而是因為它背後的意義。」

Wilson帶給市民大眾的,不只是音樂,還有他看待生命的態度。
Wilson帶給市民大眾的,不只是音樂,還有他看待生命的態度。

他一再強調,這次音樂會以atmosphere(氣氛)為重,優美的旋律只屬次要。在那種氛圍之下,正是省思的最佳時機。「屆時我會給大家導賞樂曲,解說曲目的意義,談談它們和這個地方(東蓮覺苑)有甚麼關係,並以交響曲啟發大家思考。」

Wilson 說:「像我們這些穿插音樂廳的人,很多時都會忘記,如果明天聽不到這些樂曲,這一刻是how thankful I could be able to listen to this music(多麼感恩能夠聽到這首樂曲)!」 我們聽到優美的音樂,自然就會生起感恩之情。佛教鼓勵我們常存感恩心,而音樂觸發起人們的感恩之情,在這一點上,佛教與音樂也是相通的。

他即將在音樂會帶給大家的,不只是樂曲,還有他看待生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