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明王手持蓮花、俱緣果、吉祥果、孔雀尾,這四物所代表甚麼意義呢?孔雀明王像

文:火 中行 | 2019-02-22

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內藏有一幅國寶級佛教繪畫,那是屬於十二世紀平安時期的「孔雀明王像」。這次專程造訪,可惜未見展品,最後只能買下明信片以作紀念。

畫中的孔雀明王騎乘在孔雀身上,面目慈悲莊嚴,孔雀明王的形象有一臉兩臂、四臂,也有三臉六臂,此畫為四臂,右第一手拿蓮花,代表敬愛,第二手拿俱緣果,代表調伏,左第一手持吉祥果,代表增益,第二手拿孔雀尾,代表息災。孔雀明王信仰源於古印度人對孔雀的自然崇拜,據聞古時印度毒蛇很多,害人無數,孔雀卻不懼毒蛇,更能食之,因此受古民崇拜,並於民間信仰中逐漸神化,成為孔雀神祇。

在《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有這樣的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莎底比丘出家不久。有一天,他為大夥兒準備洗澡的柴薪,卻竟被枯木中鑽出來的毒蛇咬傷,莎底比丘毒氣纏身,口吐白沬,兩目翻上,奄奄一息。阿難見狀,馬上找佛陀求救,佛陀告訴阿難可誦讀《孔雀明王陀羅尼》,稱其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攝受覆育一切有情,獲得安樂。阿難即持此孔雀明王法,來為莎底比丘解除蛇毒,莎底比丘因此苦毒消散,身得安樂。

那為甚麼佛陀知道這個陀羅尼呢,原來他前生曾為金曜孔雀王,居住於印度北部的大雪山裏。孔雀王羽翼華麗,與眾不同。牠為了自身安全,早晚念誦陀羅尼,當必日夜安隱;但有一次孔雀王忘記誦念咒語,於山林中與眾孔雀女嬉戲交歡,放逸昏迷之時,誤入獵人所設之陷阱,孔雀王被生擒活捉,一時手足無措,卻在危急之時再次要念誦咒語。咒語發揮效力,最後孔雀王安然逃脫,避過一劫。

此孔雀明王經咒於四世紀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之時傳入中國,並翻譯成漢譯本《孔雀王雜神咒經》、《孔雀王神咒經》等。到了唐代,孔雀明王信仰已廣為傳布。唐玄宗天寶五年(746),京都長安天旱數月,玄宗命不空三藏法師於皇帝內宮修孔雀法祈雨,未滿三日,果真天降甘霖。玄宗大喜,更驚訝於孔雀明王咒之神效,因此贈不空法號「智藏」。

至於孔雀明王信仰又是如何傳至日本的呢?日本自七世紀開始便有派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十分頻繁,貞觀二十年(645)日本孝德天皇進行改革,實行全面唐化,此後兩百多年,日本大量僧侶前往中國,其中為人所熟悉的空海法師,便是在貞元二十年(804)作為遣唐使來唐留學,兩年後學成歸日,並於京都弘傳佛法,創立了「真言宗」,由此開啟了日本密教的法脈。據稱以上「孔雀明王像」就是沿襲了空海自唐代由中國帶回日本的傳統構圖而繪成。根據歷史記載,空海曾於弘仁元年(810)在京都高雄山寺修持《佛母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為國為民祈福。

到了十一世紀左右,日本的孔雀明王信仰已從王室傳播至平民百姓之中,孔雀經法也擴增了一些現世利益的功能,包括消災解難、除病延命、護國護家、安己安他等功效。孔雀明王自魏晉南北朝時代從印度傳至中國,經過幾個世紀的信仰流傳,曾盛行於唐代,最終卻在日本落腳。時至今天,密教在日本已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廣泛受到信徒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