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不衰的傳承──佛教五明與日本的「聲明」

文:陳耀紅 | 2018-08-08

空海大師
空海大師

聲明學是佛教五明之一,指的是語言與聲律方面的學問。 日本的「聲明」是一種佛教音樂,指的是佛教儀式中的詠唱。

佛教五明有大五明及小五明。 大五明所涵蓋的五種學問,舊譯為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就是工藝學、醫學、聲律學、正理學,和佛學。小五明則包括: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

聲明屬佛教大五明之一種,現譯為聲律學,但簡單而言,其實也是語言學。這表面看來,跟日本佛教音樂的「聲明」是兩回事,但稍作研究,發覺其實兩者不無關係。一方面,是在日本始創佛教「聲明」業的弘法大師(即空海大師)和天台聲明的最澄大師、慈覺大師等,對悉曇等語文聲字皆有研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研究語言學,用的是世俗角度和方法;但佛教對語言的觀念,與我們世俗觀念有所不同。

佛教在六世紀傳入日本,法隆寺據說仍保存有伎樂用的假面。奈良朝之時,林邑(越南)僧人佛哲傳入菩薩等舞和林邑八樂,包括迦陵頻等;此外,奈良正倉院至今還保留有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樂器,如箜篌、吳笙、五弦琵琶,和尺八等。 到了平安朝,當時出現了幾位佛教大師,包括最澄大師、 空海大師和慈覺大師等,都是始創「聲明」的大師。

最澄、空海,與慈覺三位大師都曾東渡大唐學法。其中,最澄大師是日本天台宗祖師。雖然如此,但他亦兼學禪與密等,日本兩大密宗之一的台密,指的就是天台密宗。後來繼承他的,是慈覺大師圓仁。

弘法大師空海與最澄大師是同期赴唐。空海大師曾在奈良學三論,後來再於長安深研密法,返日後,成為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所傳密法被稱為東密。他晚年在平安朝的宮中,創立「聲明」業,成為日本佛教聲樂的起源。而慈覺大師則被視為天台聲明始創人。

慈覺大師是在上述二大師圓寂後渡唐,學得梵頌歸日,後在比睿山建三昧堂,修行引聲念佛,被視為日本「天台聲明」的起源。

日本「聲明」的原型,有人認為是在六世紀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的。不過,亦有人認為,慈覺大師的老師最澄大師為日本從大唐帶來悉曇法,亦即書寫誦讀陀羅尼(密咒)之法,是日本聲明的初始。 最澄、空海與慈覺三位大師中,空海大師的「聲明」音聲被視為密,即「真言聲明」;而慈覺與最澄大師因屬天台宗,所傳的「聲明」故此被視為顯,即「天台聲明」。

日本的雅樂很早就出現了。在奈良朝,雅樂專用於寺院的佛事法會;到了平安朝,宮廷朝會遊宴亦用上雅樂,於是,雅樂跟皇室的關係進一步密切起來,歷代天皇都熱衷於雅樂。到了仁明天皇之時,由於天皇本人在管弦方面,有卓越才能,雅樂因而在他當政期間,獲得劃時代的發展,日本「聲明」音聲也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興起,而「聲明」引聲吟唱的旋律法對仁明朝所改革後的雅樂亦產生影響,並促使日本本土的和樂旋律風格的形成。

空海大師和慈覺大師從大唐引入「聲明」,此名稱其實也來自對梵文śabda-vidyā(即聲明學)的漢譯。起初,它不是聲樂,而是修辭發音的方法,後來才引聲謠唱,變成「聲明」。 「聲明」到了第五代天台座主源信大師(942-1017)之時已經大為興盛。源信大師亦是日本淨土宗的祖師。

日本「聲明」的誦詞一般稱為梵歌,其中又分成三種:以漢字拼讀梵語的稱為梵贊,以漢字發音的稱為漢贊,而用日文的就稱作和贊。 源信大師創作的《極樂六時贊》和《天台大師和贊》是其中兩首最早的和贊。

「聲明」音聲成熟,出現各種流派之時是在十、 十一世紀平安朝晚期。當時,「天台聲明」的代表人物是良忍大師,他在比睿山西北建來迎院,這裏「聲明」稱為「大原流聲明」。至於「真言聲明」則以寬朝大師為代表,他是真言宗的第七代傳人,亦是宇多天皇之孫,他所傳的被稱為「仁和寺聲明」,又稱為「廣澤流」;後來其又分為四派,分別是相應院流、新相應院流、醍醐流,和進流。其中,進流一派後來又發展成南山進流,又由南山進流發展出覺證院流、金剛三昧院流、東南院流等等,並留下不少典籍和口訣書。

「聲明」對日本音樂影響甚深,例如從歌謠中發展出如「今樣」類的作品,而演唱「今樣」作品的藝伎甚至會取禪僧佛名;另外,還影響到後來淨瑠璃、琵琶「平曲」、三味線歌,以及箏歌等。 因此,直至明治維新之後,在日本,「聲明」的傳承仍歷久不衰。二十世紀後,有關「聲明」的學習和研究在日本仍大有人在。這相對於梵唄在中國的衰微,怎不教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