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的人物原型是玄奘法師,那麼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原型又是誰呢?

文:火 中行 | 2018-07-13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網絡圖片)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網絡圖片)

吳承恩的《西遊記》創作於十六世紀的明朝中葉,當中講述唐三藏師徒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小說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以至亞洲各地廣泛流傳,時至今天,其中師徒四人包括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早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

眾所周知,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代的玄奘法師,但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作者吳承恩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這是近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一直在關注的問題,大家嘗試努力找出這些神話人物的文化源頭,以求進一步瞭解《西遊記》的思想內涵與創作要旨。

尤其是孫悟空,這個風頭可謂一時無兩的猴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上世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提出孫悟空有可能源自印度,他從距今將近三千年的一部古印度長篇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ṇa)中找出證據,認為孫悟空是從古印度神話中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演變而來。「哈奴曼」仗義正氣,神通廣大,四頭八臂,能變大縮小,能移山倒海,形象和孫悟空的三頭六臂極為相似(見圖一、二、三)。隨著佛學東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猴神傳說也因而傳至中土,最後被吳承恩吸收進他的《西遊記》裏去,當中「大鬧天宮」情節與《羅摩衍那》中楞伽城大戰(Battle of Lanka)中的「大鬧無憂園」的情節甚有關聯。這一派意見後來被稱為「印度進口說」。

史學大師陳寅恪同意這個觀點,相信「大鬧天宮」的情節是源自印度的民間傳說。近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印度古代文學史》提到:「漢譯佛經中的故事內容和《羅摩衍那》幾乎雷同,《羅摩衍那》內敘述了一個神通廣大的猴神哈奴曼,幫助羅摩(Rama)打贏勝仗,孫悟空靈感極可能由此啟發。」

可是,另一位文學大師魯迅卻提出不同說法,他認為靈猴傳說早見於中國古代神話,孫悟空渾身充滿中國式妖氣,不該是印度進口,卻有可能是與傳說中的淮水水怪「無支奇」(或作無支祈)有關。

《山海經》記載:「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無支奇狀似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力大無窮。大禹治淮時,無支奇四出興風作浪,危害民間,因而激怒大禹,大禹於是召集諸神,最後一起把水怪鎮住,並鎖於淮井之中,這就是著名的「禹王鎖蛟」的故事。這個神話與《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如來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節頗為相似,同時也成為了魯迅所鼓吹的孫悟空乃「中國本土說」的緣起。

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網絡圖片)
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網絡圖片)
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網絡圖片)
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網絡圖片)

進口也好,本土也好,長久以來,專家學者對孫悟空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始終沒有定論。但較多學者傾向於贊成魯迅的說法,一來是因為魯迅乃研究神話小說的大師,二來在一百年前的中國來說,研究古印度歷史與神話的專家學者少之又少,胡適當時也是從一位在華的俄國梵文專家口中得知印度「哈奴曼」猴神傳說,得到啟發才提出孫悟空外來說的觀點。很多人卻持反對聲音,《西遊記》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要接受孫悟空是舶來之物,在某程度上必然存在著心理上的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