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公往生淨土 蓮華處處開

文:駱慧瑛 | 2018-02-21

駱博士把為饒公設計的海報結集成冊,並以此為禮,饒公欣然接受。(攝:張偉鵬,2015年夏)
駱博士把為饒公設計的海報結集成冊,並以此為禮,饒公欣然接受。(攝:張偉鵬,2015年夏)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1917-2018)於凌晨子時時分在睡夢中安詳往生了。

今晨往中大上班途中,收到敦煌研究院王旭東院長傳來問候饒公情況,才驚覺饒公已往生淨土了。看著窗外經過數日嚴寒後難得的燦爛陽光,觀想他已乘佛光接引,抵達清淨佛國了。觀見他現處的淨土世界,被他所繪畫的千朵萬朵、各式樣姿態的蓮花圍繞著,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金色金光、銀色銀光、微妙香潔。饒公結跏趺坐在其中,慈眼微笑,一如平常。那裏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如我們能理解的娑婆世界中的春日桃花,隨風而舞,我們一聚迎風欣賞,想饒公會如平常一貫學問淵博而難得純真地欣賞當下自然景象說:「好美啊!」。

緣繫香江 緣繫敦煌

2004年經李焯芬教授介紹在香港大學認識了饒宗頤教授,我等晚輩此生能有緣與學界巨人結緣,何等榮幸。往後日子,每逢饒公的書畫展和講座,我都把握學習機緣出席。2007年後學決定把博士論文定位於敦煌研究,向他報告時,他雀躍地用溫暖、大而有力的手緊握我的手說:「好啊!歡迎加入。」多溫暖的長者、多豁達關懷的學者前輩。同年,他為祝賀後學新婚之喜而題的一幅「龢樂百年」,開卷時讓我心跳加速,字不但美得不得了,更深深感受到長老的祝福。本來對婚姻誠惶誠恐的心,頓然安定下來。

饒公的字與畫都是活的、是立體的。看他的字與畫是能夠感到饒公創作時的情感和狀態,不但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溝通符號,心靈上的互動表情。他的字畫,如他畫的璀璨蓮華,能抵八風不動,自有一派風骨,清秀脫俗,散發文人儒雅,卻又充滿靈活和瀟灑。2012年我博士畢業,開始撰寫有關敦煌的文章,籌備出書,書未成,他已為我題了「緣繫敦煌」。我想我倆的緣較深,皆因我們都緣繫香江、緣繫敦煌。

饒公再看饒公海報系列,雀躍不已,拍案興樂,令眾人共沾喜悅。(攝:張偉鵬,2015年夏)
饒公再看饒公海報系列,雀躍不已,拍案興樂,令眾人共沾喜悅。(攝:張偉鵬,2015年夏)

精進求學 學藝雙攜

饒公自學成家,長期致力學術研究,至今有著作約七十餘種,論文九百餘篇。他是蜚聲國際的百科全書式大學問家,有「國學大師」之稱,近年更有「國寶」之譽,與已故國學大師季羡林齊名,稱為「南饒北季」。饒公治學廣博精深、文史哲藝融會貫通,博古通今,學藝雙攜。他一直強調他在藝術創作上「師古、師造化、師心」的理念,如鄧偉雄博士所言,饒公在八十年代始,已經走過了「師古」及「師造化」的階段,而進入「師心」的境界。他一生精進不懈,他超然的學術成就,中西皆曉。我們定當繼續效法他精進求學問的精神。數年前,後學有幸獲邀與饒宗頤學術館一眾同訪饒公在潮洲故居,饒家的「天嘯樓」書卷氣息仍瀰漫在空氣之中,他「求是、求真、求正」治學信條仍在書香中熏染著我們。

學貫中西 純真善良

如此學界巨人,我等後輩平日不敢打擾,然而也當盡量把握學習機會。一次,一間日本寺院方丈請饒公題字,他用朱色提了巨型大字,我好奇,請問他背後的學術藝術含意,問他為何寫那麼大的字。他即時舉起雙手如大鷹展翅,趁向我說:「用來嚇一下他們。」多麼活潑開朗,可愛可親,說罷我們一老一幼都大笑起來。饒公對事認真,對人熱誠。尤其對身邊的人,不論親疏或輩分,皆友善提攜,真正是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身體力行。

仁者壽。按中國傳統,老人九十歲後添壽兩歲。所以兩年前,為慶賀饒公百歲華誕的大型活動貫穿全年在各地舉行。幾位饒公摯至友和我有幸與私下聚會慶生,當時的饒公已甚少開口說話,餐後,我把十多年來為饒公在港大舉辦的畫展所設計的海報結集成冊,呈上給饒公過目。一頁一頁地給他翻閱,老人家突然雅致頓興,拍案起樂,拍着節奏,哼著歌,非常高興,非常純真可愛,我們一聚感染著他的無字歌唱,歡樂開懷。

千佛授手 菩薩護持

雖知往生是不知什麼時候發生的必然現象,也預計無常是隨時隨地發生。然而,今早得知博學而可親的饒公往生淨土,心中仍不禁黯然。饒家清芬姐等家人長年悉心照料父親,功勞至大。饒公高足鄭煒明博士等多年承師指導,致力華學研究,成績斐然;鄧偉雄博士及其藝術組團隊長年為饒公在世界各地策展及編輯畫冊,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饒公的藝術作品。饒宗頤學術館內一眾海內外發心菩薩、董事及會長們長年護持學術研究及文化發展,功德無量。希望大家在懷念饒公的同時,繼續秉承和延續他的精神,走在他所引領開拓學藝雙攜的路上!

饒公今晨放下色身,出離娑婆,受佛光接引,千佛授手、菩薩護持,往生淨土,上品上生。祈願饒公他日乘願再來,再親臨娑婆教導我們!他的內心世界是如此天地寬廣,想他現處的淨土更是光明萬丈。以佛菩薩們為伴,與古琴法音為偶。希望所有敬愛饒公的親朋好友、高徒學生,也能如饒公所做到的平常境界,心無罣礙,常樂自在,「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