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自在觀音》安住山水之間 淨意畫佛修行──
「以畫相會」佛畫與山水的合作畫分享會記述

文:瑾瑜 圖:玉鼎佛畫藝術 | 2017-12-22

月前,玉鼎佛畫藝術與淨墨文化於臺北的購物中心,舉行了首次「以畫相會」佛畫與山水的合作畫分享會,出席支持的包括遠道赴會的法師、佛教藝術研究學者、佛畫老師及佛教藝術同好;場外文創商店的人潮熙攘,與場內一眾參加者的安定、專注,相映成趣。主辦單位創辦人玉鼎老師、李淨老師於兩個多小時內,分享歷年的畫佛經驗及體悟,並即場創作了一幀清逸安謐、禪韻悠然的合作畫《自在觀音》;與出席者共證清淨由心不由境。

效法善財童子 多向善知識請益

畫佛近三十載的玉鼎老師,筆下的觀音法相清淨莊嚴、恬淡親和,與師承自傳統文人法脈,筆墨樸拙穩斂的李淨老師道合志同,對推動佛畫藝術及傳統文化抱持共同理念。二人主張從藝者效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多親近善知識,切勿故步自封;冀以是次教學分享活動拋磚引玉,鼓勵同好打破門戶壁壘,多作互動交流。

玉鼎老師講解觀音法相的構圖方法
玉鼎老師講解觀音法相的構圖方法

分享會的上半場,玉鼎老師先行繪畫觀音法相,同時細述多年以來的畫佛心得;短短的一個小時,從執筆前的調身、調心,以至構圖方法、墨色處理、行筆變化、法相比例等各層面均有涉獵,尤以分享畫佛修心的體會最為細膩。

繪畫觀音法相 先了解菩薩特質

玉鼎老師以即場示範的《自在觀音》為例,講解繪畫佛像的前期功課;簡單的運筆練習,協助調適身心狀態。他建議繪畫之前,先執筆在宣紙上緩緩的隨意勾畫線條,讓身心放鬆;心慢慢沉澱下來,煩惱減少,回歸清淨,繼而開始揣摩畫像意涵與表達的方式。

他鼓勵大家先行想像一下,假如自己是觀音菩薩,會怎樣去描繪讓人可感受到慈悲、自在、安祥?希望讓觀賞者生起怎樣的心念?「執筆畫觀音之前,我們必先要了解觀音的特質!就如千手觀音,他的精神不只是慈悲,每刻都是以智慧跟大無畏心去佈施眾生的。」並强調:「如果他有一絲憂慮,或者心量不是全面的去利益眾生,那就不會成就這樣圓滿的相;因此畫觀音的時候,我們的心必須跟觀音相契合。」繪畫漢傳佛像可以加入創作,但必須如法,深入經藏去了解佛菩薩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玉鼎老師專注於執筆當下
玉鼎老師專注於執筆當下

善巧方便去煩惱 回歸本質 淨心寫畫

示範繪畫觀音面相時,玉鼎老師表示眼睛是非常難畫的部份,能否把菩薩的智慧與慈悲表達出來,很視乎眼睛畫成怎樣。他認為繪畫佛像應先從五官開始,第一步就是畫眼睛;對初學者而言,這無疑甚有難度,但卻道理深遠。

在剛開始的時候,那張空白宣紙,好比我們單純的心,甚麼都沒有,沒有任何的擔憂。如果先行繪畫其他部份,直到整幅畫像差不多完成,那時才繪畫五官,難免會有憂慮,擔憂這張臉畫得不好,害怕失敗;尤以初學者最為常見。「這種擔憂其實就是煩惱,煩惱令你無法回歸你的本質,難以回到畫佛的初心!」他選擇在甚麼也沒有,心最清淨、最輕鬆的時候,從佛菩薩的眼睛開始繪畫,倘若畫得不滿意,隨之換上另一張紙即可。

那麼,怎樣能表達觀音菩薩慈悲柔軟的心與潛藏智慧的眼睛?原來十分簡單,每個人也能做到。「回歸本質!我們的心要慈悲,單純的想著利益眾生,只為讓觀者得到歡喜心。」玉鼎老師筆下悲智慈顔、溢滿親和力的觀音畫像,就是這樣單純的恭繪出來。

玉鼎老師即場示範繪畫觀音
玉鼎老師即場示範繪畫觀音

洞悉畫佛真義 繪事不離修行

《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既然一切相皆是虛妄,為何還要繪畫佛畫?玉鼎老師解釋眾生需要對境來修行,佛畫是一個合適的對境,幫助我們的心跟諸佛菩薩更快連結,生起正念、信心與慈悲心。

他表示當代社會很需要一份安定與慈悲相合的力量,莊嚴的觀音畫像具有強大的攝受力,這力量源自菩薩的慈悲與安定感,能讓觀者的負面情緒轉化,回歸平靜、安心。「繪畫觀音時,必須覺知每一個當下,心念要跟觀音菩薩相契合;清淨、平靜的狀態才能繪出具攝受力的佛畫!」繪畫佛畫不但讓自心清淨,畫像更可令觀者持正念,生起恭敬心、清淨心、歡喜心;自利利他,是相當殊勝的修行法門。

斷除形相之執 了知佛畫與山水同功

玉鼎老師以行雲流水般的筆法、簡潔圓潤的線條繪出了清逸自在的觀音法相,隨即交由李淨老師進行山水補景。是次合作畫以佛畫及山水為創作題材,佛畫結合山水會產生怎樣的化學作用?山水只是佛畫背景元素這麼簡單?

中國古代的修行人喜以筆墨表達佛理禪意,水墨畫傳入日本之初,被視為禪宗文化的象徵,當時以山水及頂相(禪師的肖像)為主要創作題材。唐宋時期,日本僧侶已將中國山水畫懸掛於寺院龕門內,以作靜坐觀想;山水畫所表現的蕭瑟靜謐、深邃悠遠境界,有助息心,因而成為參禪、修行的工具。此類隱含禪機的中國水墨畫作,被統稱為禪畫;唐代至清代期間,禪畫創作發展蓬勃,題材早已不限於山水。

現時公眾對佛畫的定義,仍局限於尊像畫、水陸畫、經變圖⋯⋯等創作類型的區分,對佛教藝術的認知有待提升。佛畫的定義跟其他畫作截然不同,不能概括地以畫面元素作準則。李淨老師直言:「佛畫跟其他畫作最大的分別,就是佛畫裏面必須要承載佛法的意涵。」畫面上沒有佛菩薩與護法諸天形象的作品,亦可具足傳遞法理的特質;反之亦然。形相色彩,只是傳遞訊息的載體,能否繪出如法「佛畫」,關鍵在於畫師的心念與態度。

玉鼎老師與李淨老師的首幅合作畫
玉鼎老師與李淨老師的首幅合作畫
李淨老師分享繪畫佛畫的經驗
李淨老師分享繪畫佛畫的經驗

自淨其意 安住當下隨緣落墨

合作畫活動有趣的地方,在於即興創作存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充滿考驗。李淨老師準備示範的時候,跟在場人士笑說玉鼎老師出了個考題給他;原來這次合作畫所用的宣紙,他並沒用過,筆墨效果難料。工筆佛畫的用紙跟山水畫截然不同,李淨老師如何處理這個難題?他經常教導學生:「繪畫的過程中,心態很重要;你持怎樣的心量,你的毛筆就有怎樣的能量。」

李淨老師進行山水補景
李淨老師進行山水補景

李淨老師進行山水補景前,一直從旁觀看玉鼎老師繪畫觀音的過程,默默的沉思,考量以怎樣的構圖、筆法、墨色去營造與法相契合的意境。執起畫筆,略試紙質,即可不疾不緩地以清水淡墨,暈染雲煙霧氣,繼而皴山石、畫古松,及後再置一道潺潺清泉⋯⋯;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山水補景,一幀清逸安謐、禪韻悠然的《自在觀音》,呈現於大家眼前。身處現場的郭祐孟老師亦不禁讚歎:「這畫面不是一般的動靜相濟而已,而是富含『淨極光通達』的禪意!」

日常生活中,不時會出現難以預測的情況,如何做到「自淨其意」,以平常心及清淨心安然面對,並能運用智慧妥善處理?李淨老師身體力行,透過繪畫實踐出來。畫面上的每根線條、每遍墨色,皆是畫師執筆當下心念的投射。誠如李淨老師所言:「繪畫過程中不斷保持著正確的心態,其實就是修行。」

李淨老師(左)與玉鼎老師(右)合照
李淨老師(左)與玉鼎老師(右)合照

悟覺法師於完場前,帶領全場人士誠心合掌恭誦迴向文,以合作畫分享會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玉鼎老師接著透露,計劃來年與李淨老師舉行合作畫聯展,展訊容後公佈;首場「以畫相會」佛畫與山水的合作畫分享會,於充滿喜悅及期待的感恩聲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