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誕生兩個甲子:舌血作畫、孝心契入修行與藝術

文:適三 | 2016-10-30

今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書畫家溥心畬誕生兩個甲子的紀念年。溥心畬在藝壇的聲望,無疑來自他高雅清古的畫風;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說明其地位在近代中國畫壇受到高度重視。溥心畬身為皇族後人,固然也是他為人注目的因素。他事母至孝,並以此契入人生的修行與藝術的實踐,卻是較鮮為人提及的一面。

溥氏原名為愛新覺羅.溥儒(1896年9月2日-1963年11月18日)。後改字為心畬,並以原名的第一個字作姓。他是曾於英法聯軍時,代表清廷訂立北京條約的重臣恭親王奕訢之孫,父親戴瀅是恭親王次子。溥心畬,

作為末代皇朝后裔,他的一生飽經起跌。被迫離鄉背井、隱居寺廟、母親離世,這些經歷,都成為他藝術創作與修行的精神養份。

他的藝術生命與在戒台寺生活修行的時間關係密切。早在他九歲的時候,父母已曾帶他到過西山戒台寺。辛亥革命後,他隨家人遷出恭王府,隱居戒台寺,就在裡面學習書法詩詞,臨慕古代名畫。後赴德國學習,於1922年在畢業回來後,也是回到這裡居住。戒台寺環境清幽,在這裡能專心服侍母親,練習書畫。

溥心畬父親早逝,母親項太夫人對其影響很大。在戒台寺的時間,她親自教他讀書寫字,鼓勵他努力讀書[1]。1937 年項夫人逝世,溥心畬悲痛非常。為感念母恩,此後每逢母親忌日,往往割指沾血,恭寫心經,表達其至孝之心。

文章附圖的這幅釋迎牟尼舌血畫像,是溥心畬為紀念和超度去世的母親而作。從畫中可看到款題:戊寅冬十一月先妣忌日刺血敬繪溥儒稽首。所謂「舌血畫」,是指用舌尖血作畫。作畫者必須提前半年禁絕食鹽,使血中鹽份降低,畫出來顏色殷红為佳。畫家需於每日清晨,齋戒、沐浴後,用針刺舌尖滴血入杯,還要經過特殊處理,防止血液凝固,然後才能蘸筆作畫。由準備到繪畫完成,歷時整整半年,是真正「嘔心瀝血」之作。除過程繁瑣外,也要忍受口淡寡味,每天刺舌取血的痛苦,可見溥心畬為母修行之心如何誠敬。難得的是,這幅畫雖然歷經數十年,顏色依然殷紅如初,後人看時,也會為溥心畬的孝心而感動。


[1] 陳雋甫筆錄,〈溥心畬先生自述〉,《雄獅美術》,1974.5,頁 22。